2017年4月3日


从调整优化到三产融合
——五原县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见闻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3日) 01版

□本报记者 赵元君 钱其鲁 韩继旺

2016年,由于市场行情不好,加上天气因素导致瓜子质量产量双下降,素有我国“葵花之乡”美誉的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瓜子价格低、销售难,农民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从去年开始,五原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呈现出蹄疾步稳的良好态势。

因势利导

种养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说起2016年的经历,种了多年葵花的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二组农民菅玉青老汉至今还心有余悸:“前年还卖了5块多1斤的葵花,到去年最低才卖1块多。幸亏我家的葵花还算卖得早,两块九卖的,要再晚点,闹不好还赔钱了。”

新丰村二组一共有3000多亩耕地,长期以来农民习惯种植投入和风险都较低的葵花、玉米。今年,该村将建设55个钢架大棚,头茬种植灯笼红香瓜,二茬种植黄柿子。

“一个钢架大棚1.4万元,政府补贴4000元,还给1万元贴息贷款。香瓜柿子企业都下了订单,预计一个大棚纯收入在3到4万。我要建4个大棚,那效益算下来就不得了了。”菅玉青对今年的收入情况很乐观。

胜丰镇党委副书记兰美青介绍说,五原的灯笼红和黄柿子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很受市场欢迎。现在胜丰镇一方面继续扩大优质香瓜和黄柿子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开展一些试验示范,比如甜瓜混种玉米,争取把风险降到最低。今年,胜丰镇将新增钢架拱棚300亩,增长近三分之一,温室新增90多亩,达到350多亩。

“近几年,种葵花的效益不错。尽管我们一直号召农民发展多元、特色种植,抵御市场风险,多渠道增收致富,但是他们不愿意调整,种植面积还不断增加。去年,我们深入动员农民浇秋水,这样来年才能保证小麦、玉米等作物的顺利播种。今年,我们的结构调整进展就快多了。从这个角度讲,坏事也变成了好事。”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靳存旺说。

今年,五原县将坚持减葵花、增粮食、增特色、增牧草“一减三增”原则,大力推行绿色蔬菜、小麦等连片种植,全面推广改粮增饲、科学套种和麦后复种。今年,据初步统计,小麦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比去年增了近50%,粮食玉米减少了,青贮玉米增加了近两倍,达到了20多万亩,设施农业、特色产业都稳步增长。

五原县还将积极推进以种促养、种养结合,重点支持青青草原、巴美肉羊等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力争全县肉羊饲养总量达到510万只;围绕小杂果、小杂粮、小瓜菜、小菜籽、小家禽、小食品、珍稀养殖等“七小”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土鸡蛋等10个拳头知名品牌,力争建成20个特色产业示范村。

五原县县长张广明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作为农业大县,五原县将努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设施农业多元化、葵花产业一体化、肉羊养殖规模化精细化、本土产业特色化,让五原的农业乃至经济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立足特色

三产融合发展方兴未艾

新公中镇道路两边一片片平整的土地下,麦苗已经在悄悄地向上生长。今年,新公中镇种植了1万多亩小麦及小麦套种玉米,将打造“风吹麦浪”的乡村旅游景点。

“到时候会在麦田里弄出各种图案,还要培育油菜花、油牡丹、薰衣草,还要建一个瞭望塔,让游客登高观赏。”镇长邬晓清介绍说。

而胜丰镇将利用在当地很有名的红公鸡养殖业,打造“红公鸡”小镇,还将在6月份举办“两红节”(灯笼红香瓜、红公鸡),开展红公鸡选美、香瓜评比、炖公鸡以及歌舞表演等活动,预计将有上万人参加。

■下转第2版

3月31日,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三组村民辛海生正在采摘灯笼红香瓜。灯笼红香瓜是五原县的优势特色农产品, 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当家品种。

本报记者 钱其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