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4日


3.5万农牧民 借力旅游业摘掉穷帽子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4日) 01版

本报4月3日讯 (记者 赵曦)“以前,全家人务农,年头忙到年尾,也就是够个肚饱。后来靠着在景区周边开饭店、在景区里打工,我家才摘了穷帽子。”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瓦窑村村民李振伟一家3口在响沙湾旅游景区开展经营活动,一年就能收入20万元左右。

3月的鄂尔多斯响沙湾旅游景区并不冷清。“两天的时间,我们感受大漠风光,观看鄂尔多斯婚礼,深度体验草原文化,真是不虚此行。”来自天津的游客赵玉梅说。

“去年景区接待游客80万人,毛收入1.45亿,带动景区周边百余户村民走上致富路。”响沙湾旅游景区经理张瑞明说。响沙湾旅游景区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实现了由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的转型发展,带动周边村民融入旅游产业,实现了带动性扶贫。

除了旅游产业扶贫,我区不少地区还依托文化、草原、森林等特色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改善生态,也让贫困地区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2016年,我区57个国贫、区贫旗县的294个村(嘎查)从事旅游业,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东壕赖村曾经是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村民一年收入不过万元。现在家家户户发展农家乐,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干旅游,收入翻了好几番。

2017年1月,自治区旅游局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乡村(牧区)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继续开展旅游行业“万企万村”结对帮扶活动,推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开展乡村(牧区)旅游“后备箱工程”,依托乡村(牧区)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将要出台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指导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现代农牧庄园、中国度假乡村、中国风情小镇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会有更多的农牧民受益。

引导农牧民打旅游牌、走致富路,这是自治区党委的战略决策。“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全域旅游理念的树立,不仅会带来游人如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农牧民增收致富,激活地区发展一池春水,还会使当地的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张瑞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