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


清明 逐渐刷新“文明版本”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5日) 09版

□本报记者 包荭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慎终追远、缅怀先辈、悼念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每逢清明,人们通过祭扫,为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单位集体、学生纷纷走进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继承弘扬革命传统美德。

对群众而言,按照旧习俗,从焚化纸钱、给坟墓培上新土发展到送“冥币”“住房”“汽车”,不免造成攀比、讲排场、摆阔气的风气,这种祭祀行为,不仅失去了清明之意义,更对环境雪上加霜。

近年来,相关部门大力弘扬厚养薄葬和绿色殡葬的理念,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鼓励推广骨灰存放、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撒散等安葬方式,倡导骨灰生态化处理,加快殡葬改革进程,让“生态葬”渐入人心。同时,国家在提倡低碳祭祀、节俭祭祀,鼓励采取公祭悼念、家庭追思、网上祭故人等方式祭奠,告别祭祀陋习,不断丰富清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随之,越来越多的人也在采取献一束鲜花、植一棵树、读一篇祭文、清扫墓碑等移风易俗、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着缅怀之情。

清明,以古人的解释,即“清洁而明净”之意。越来越受欢迎的祭祀“文明版本”让群众逐渐走出传统祭祀方式,走向文明祭祀、绿色祭扫,契合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理念,使清明节的祭祖活动真正“清明”起来。

赤峰市红山区一位市民,正在南山公墓拉起悠扬的曲子,祭奠亲人。李富 摄

锡林郭勒盟公安边防支队机动大队8名新兵战士在烈士纪念碑前进行入团宣誓。 格日勒朝克图 摄

赤峰市红山区公安分局民警祭扫孟令春英模纪念碑。李富 摄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小学生在烈士陵园集体缅怀先烈。 卢恒久 摄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小学生参加“清明祭英烈”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刘伟 摄

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蒙古族小学的学生在读祭文。韩晓舟 摄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中小学生在团结抗战胜利纪念碑前向先烈们献花。 侯玉鹏 摄

呼和浩特市民在鲜花公祭点的祭祀墙上向革命先烈献花。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

内蒙古边防总队训练基地官兵在参加网上“祭奠先烈”活动。 侯晓东 摄

逝者家庭的亲属们在呼和浩特市慈安人文生态园参加第二届清明节节地生态集体安葬公益活动。

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