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


聚焦清明话传统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6日) 08版
扎兰屯市纪委监察局纪检干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赵楠 摄
留学生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寒食节里看非遗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本报记者 王磊 摄
文明祭祀风气盛行,扎兰屯市的花卉市场鲜花逐渐成了人们青睐的祭祀物品。 王琳琳 摄
多伦县大河口乡返乡创业青年潘立国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明节特色食品“青团”。侯东升 摄
呼和浩特市南门外小学的学生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学习捏寒燕。本报记者 于涛 摄
游人在呼和浩特市公主府公园观赏含苞待放的桃花。 本报记者 马建荃 摄

阿荣旗旅游局主办首届风筝节,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户外感受春天的气息。卢恒久 摄

□本报记者 王磊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祭祖,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在大家的概念里,是否清明节只有扫墓呢?其实古人在这一时节的生活非常丰富,除了扫墓、踏青之外,他们还会荡秋千、放风筝、蹴鞠……

现如今,清明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既有的祭扫传统,又有踏青游玩的讲究,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期间,我区各地的群众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一节日的到来:阿荣旗旅游局主办了首届风筝节,家长带着孩子们来到户外感受春天的气息。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广场上、公园里,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将天空装饰得分外美丽;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寒食节里看非遗活动,该校的留学生以及首府中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积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期三天的赤峰和润农业嘉年华清明节生态游吸引了数万名游客来此游览,助力了当地旅游经济;文明祭祀风气盛行,扎兰屯市的花卉市场鲜花替代了纸钱,逐渐成了人们青睐的祭祀物品。

清明节的历史厚重久远、习俗丰富多彩,它正以古今融合的方式被人们传承着……

清明小长假,赤峰和润农业嘉年华清明节生态游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游览。李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