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七网”同建“七业”同兴跑出发展新速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刘洋
拓宽空间补齐短板
面对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市政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通信网七大网络体系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呼和浩特市主动出击,以拓空间、补短板为目标,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推进省际、城际、县际基础设施无缝对接、高效运转、一体运行,融入区域基础设施“一盘棋”。
截至2016年底,全市范围内铁路营业里程327.8公里,在建143.7公里;公路里程77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6公里,一级公路412公里,二级公路898公里,分别占6.7%、5.3%和11.6%),路网密度44.9公里/百平方公里;通航城市80个,运营航线151条,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818.5万人次和3.7万吨;人均市政道路面积19.4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6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52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95%,再生水回用率3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集中供热率82.6%,燃气普及率96.3%;建成水库42座,总库容4.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9.8万亩,占总耕地比重约为38%;电力总装机1187万千瓦,其中火电厂6座,装机906万千瓦,太阳能电站24座,装机95万千瓦,风电站13座,装机65万千瓦,有110千伏以上变电站73座,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200条,总长度3500公里,油气长输管线6条,总长390公里;城市家庭2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占比96%,农村家庭4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占比10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68.2%,3G/4G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87.7%。
“七业”培育方面,围绕自治区建设六大基地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新兴业态。截至2016年底,呼和浩特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7.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4 %。其中,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22.5亿元,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近300万千瓦(风电65万千瓦、光伏发电95万千瓦、抽水蓄能发电120万千瓦、生物发电2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23.6%;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90.4亿元,全年生产多晶硅4959吨、占全区27%,生产单晶硅1.39万吨、占全区94%;生物科技产业实现产值290.5亿元,年产谷氨酸钠60万吨、占全球市场的30%,黄原胶10万吨、占全球市场的15%;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36.8亿元,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建材、环保设备等产业不断壮大;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全年实现产值76.3亿元,鸿盛、盛乐两个集聚区全面推进,已经建设服务器超过70万台,一批服务平台、应用平台和知名企业入驻运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全年实现产值33.6亿元,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子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创维、TCL液晶电视产能达到400万台;蒙中医药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6亿元,大唐药业、凯蒙药业、兰太药业等传统蒙中医药重点企业发展加快,“三花牌”中成药知名品牌畅销全国。
夯实基础保障服务
呼和浩特市本着“‘七网’同建、‘七网’互动、适应发展、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围绕“一次规划设计、一次招标组织、一次征拆土地、一次成网运行”的总体思路,按照“彰显首府优势、突出首府特点、提高首府站位、率先实现‘七网’覆盖”的总体目标,在全面修订完善“七网”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五大类总投资5000亿元以上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本年度投资力争完成70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立体快捷交通网、高效智能市政网、安全环保水利网、多元清洁能源网、宽容便捷信息网。到2020年,科学化、高端化、智慧化“七网”体系全面构建,总体水平迈入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
航空网:围绕建设服务周边引领区域的航空枢纽,谋划实施一组机场项目、一座综合枢纽、一个航空基地、一家航空公司等(即呼和浩特新机场、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清水河、武川、赛罕区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基地、呼和浩特航空公司),实现飞机、高铁、快轨、高速、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国内通航点达100个以上,国际地区通航点达到25个以上,建成全区通用航空网络和培训维修、展示旅游基地,形成功能完善的民航网络运输、运营、管理体系。2022年,和林格尔新机场实现首航,年旅客吞吐量2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并且建成清水河县、土默特左旗、赛罕区通用机场。
铁路网:围绕建设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区域性铁路枢纽,积极服务和推动呼张客专、呼准鄂快速铁路年内通车运行,进京时间缩短至3小时以内,带动蒙西地区同步进入全国高铁网。加快推进呼市至银川、呼市至南宁高铁、呼市至太原、呼市至西安和呼市至二连浩特5个重大铁路项目,构建向南、向西、向北、西南方向铁路出口,形成联通东西、纵贯南北的高速铁路网。同时,以新机场为核心,启动市区—新机场—和林格尔—清水河、清水河—呼准鄂既有线、武川—火车东客站、托县—新机场动车项目,加快筹建环城连县轨道交通,加快构建全市域动车路网,打造1小时铁路通勤网。
公路网:围绕建设四通八达、覆盖全域的公路网,重点规划建设S43、S27、国道209线武川至市区等14个公路项目,进一步打通加密由市区、新区向周边地区辐射的高等级公路网,重点开工建设市区—新机场、新机场—清水河城关镇、新机场—察素齐镇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国道209线武川—呼市大青山隧道及引线工程、国道110线呼市—毕克齐—协力气一级公路、呼市—毛岱公路、沿黄公路托县—老牛湾段、省道311线武川—杨树坝一级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202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740公里,路网密度约47公里/平方公里,市区与各旗县区、重点集镇、重点旅游区全部实现高速公路或一级路联通。
水利网:以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加快构建支撑有力、布局合理的水安全网络。实施防洪减灾综合保障、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农村农田水利及安全饮水、水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五大工程、130个重点项目。到2020年,大黑河、浑河等治理河段达到规划防护标准;中心城区防洪工程、新区“五大水源”项目全面完工,分质分类供水目标全部实现;引黄入呼三期工程投入使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全面达标;中心城区“五河四库两湖”和新区盛乐水库、二道凹水库、什拉乌素河、缘河、云西河、恼木其太河治理工程全面结束,主城区新增水系45.4公里,新区建成水系80公里,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市政网:以争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为目标,加快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进地铁项目。到2020年,5条地铁线路和新区连接线全部建成,首府迈进地铁时代,通车里程达到210.4公里。加快打造立体化市政道路网。建设中心城区十字形市政道路快速改造和云中路新机场连接线、70周年大庆主会场连接线、白塔机场连接线、三环路等城市快速路,实施滨河环路准快速化改造工程,新增快速路和高架路170.8公里,总里程达到236.1公里,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快实施城市综合管廊。重点围绕新区和中心城区道路改造实施管廊建设,到2018年,新区综合管廊与主干道同步配套到位,基本实现核心区全覆盖;中心城区重点区域综合管廊基本覆盖。积极推进供热管网建设。按照“厂网分离、管热整合、竞价上网、统一调配、分级管理、集团营运”的目标,年内完成城区现有供热企业和管网整合,组建成立市供热集团公司;到2020年,完成京能盛乐热电厂等三大热源入呼、入新区工程,全市集中供热能力达到2.2亿平方米,中心城区和新区核心区全部实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供热。加大给水、雨水、污水管网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铺设给水管网355公里,再生水管网287公里,雨水管网465公里,污水管网418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到60万吨,出水标准全部为一级A+,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新区建成区范围内集中供水全覆盖、全保障,雨污水全分流、全处理。提升垃圾处理水平,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6600吨,建成年处理建筑垃圾1000万吨的再利用处理场。不断提高供气安全和运营水平。启动建设绕城高压管线、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基地等城市天然气供应保障体系,积极引进天然气新气源,推进城市燃气供应双气源保障,并切实加快老旧供气管网改造和60万户液化气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到2020年,全市日供气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完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区范围内地下管网定位普查和数据收集,新建管网数据及时入库,逐步形成翔实可靠、查询快捷的三维立体管网数据信息平台。
能源网:以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为目标,加快构建保障首府、服务全国的能源网络。积极完善电力网。谋划建设电力外送通道1条,新增外送电能力300万千瓦。新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50座。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到“十三五”末,全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1%,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9%。持续推进电源点建设。推动托电五期、和林格尔电厂投产发电,争取京能二期、国家电投等热电联产项目启动实施。稳步推进风电供热和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0%。到2020年,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70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30万千瓦以上)。加快推进油气管网建设。完成陕京四线、大和支线管道和蒙西煤制气管道项目建设。新建输气管道190公里,旗县城关镇实现长输管道气源全覆盖。
信息网:以培育“中国云谷”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度超前、覆盖广泛的基础信息网络。持续巩固全国最大的数据存储基地地位,实施大数据发展工程,组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成立大数据发展公司,争取年内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100万台,2020年超过300万台。着力强化大数据应用产业发展,以“一个中心、四大数据库、五大平台”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完成,新区智慧感知城市主框架全面形成,实现地下地上空间立体联通、多平台应用。大数据推介会签约项目全面落地,一批新的应用项目启动实施。不断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创建,光纤到户网络覆盖城市家庭,所有行政村通宽带,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2%,城市4G信号良好覆盖率达到85%以上。大力推动物联网应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形成完善的物联网技术体系。重点通过推进企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物流管理应用平台、效能过程管理与环境监测智能管理平台、网货生成园区的打造建设,带动全市农业、工业、商贸流通、能源、公共安全等多领域多平台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打造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按照自治区“七业”同兴要求,呼和浩特市紧盯高端、高质、高新、高效方向,围绕“造链、补链、强链”目标,多维打造、多业融合,加快推进“七新”产业技术领先、模式创新、集聚发展,培育形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首府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创新驱动的重要引领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6%以上。
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健全完善从硅材料、组件到下游光伏电站的完整光伏产业链条,到2020年,多晶硅产能达到3万吨、单晶硅产能达到6万吨、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产能达到500万千瓦,新材料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重点加快石墨烯、富勒烯碳纳米等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中环四期、晶环蓝宝石二期、三期及勤达碳纤维、内蒙古碳烯石墨新材料有限公司石墨烯、内蒙古爱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3GW电子材料产业园、神舟硅业三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引进碳化硅、富勒烯碳纳米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新能源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风电装机要达到12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装机达到230万千瓦以上;启动环聚二期、联合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和光伏发电常规指标、光伏扶贫、光伏发电前沿技术依托基地建设项目,着力打造清水河、武川光伏产业应用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三五”期间,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是全面建成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项目,引进沃特玛创新联盟企业20家。开工建设蓝海华腾电机控制器、10万吨三元锂电池制造、中车生一伦电机有限公司稀土永磁电机等18个二期项目。
生物科技产业:“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左右,打造西部地区领先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干细胞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动物疫苗生产基地。重点加快金宇生物科技产业园、银宏干细胞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内蒙古金河生物佑本疫苗生产线项目建设。推进生物医药产业从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到半成品、成品药的完整医药产业链转型升级,实现制药产业系列产品生产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动物疫苗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领先的干细胞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打造以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建材、环保设备生产服务为代表的现代节能环保产业体系。积极推进锦江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深入发展广银、光太、华唐等铝深加工项目,构筑节能环保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加快坤瑞玻璃、豪邦隔热材料等重点企业项目建设,推动大唐再生资源公司继续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消纳呼和浩特市火电企业产生的硅钙渣等固体废物能力,延长产业链,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水平。
蒙中医药产业:“十三五”期间,蒙中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左右,打造中药饮片、粉剂、口服液、蒙中医药保健品、大健康服务等多方位产业化发展体系。重点是积极推进和林格尔、托县等地建设一批蒙药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实施内蒙古大唐药业有限公司新产区及药材示范种植园、内蒙古蒙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内蒙古道地动植物生物医药产业化、世纪福康药业有限公司年产2亿支中药口服液生产线、内蒙古盛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盛健生命科学营养保健产业创新示范园区项目建设 。支持蒙医院中医院制剂室建设,推动蒙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十三五”期间,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左右,打造立足内蒙古、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重点认真落实11月7日内蒙古北京大数据产业推介大会签约项目建设。实施大数据发展工程,全力打造“中国云谷”。在加快推进盛乐、鸿盛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引进大数据清洗、挖掘、分析企业。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100万台,组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成立大数据发展公司。
加快建设“七网”,培育打造“七业”,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判断、重要原则、重点要求、重大举措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的实际及全区的发展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具体任务要求。
呼和浩特市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立足长远、着眼当前,以更加清醒地认识、更为务实地作风、更有力度地推动,全面加强“七网、七业”工作的组织实施。为此,通过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呼和浩特市制定了具体的、高质量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措施,分清责任,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遵循;进一步密切与自治区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主动融入全区的发展大局中,做好具体项目的谋划、融资、建设等工作。
正如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云光中所说,呼和浩特要实现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腾飞,必须基础设施先行、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支撑。呼和浩特正在用“七网”同建、“七业”同兴,跑出发展的“加速度”,构建起新时期发展的“四梁八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