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


奋力打造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10日) 09版

□马桂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把内蒙古这道祖国北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并做出具体部署:“一条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一条是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3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总书记的两条部署,奋力打造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并取得明显成效。

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工程区生态质量明显好转

全力推进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林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近年来,内蒙古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稳步进行,深入推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目前内蒙古森里覆盖率已达21.03%,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内蒙古的森林覆盖率将达23%,内蒙古“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5%。

草原重点工程建设成效初显。2014年以来,我区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退牧还草区植被盖度达54.7%,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区植被盖度达45.1%。据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已达45%,比2010年增加了近7.5个百分点,每亩产草量60余公斤,比2000年增长1倍。草群平均高度增加了2厘米,草场“三化”面积每年减少3000万亩。草场生态已接近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好水平。预计到2020年,内蒙古草场植被盖度达到48%以上。

土地荒漠化面积持续减少。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区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减少到6093万公顷和4080万公顷,比2009年分别减少41.67万公顷和34.34万公顷。五大沙漠周边重点区域荒漠化扩展现象得到遏制。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明显提高。

自然保护区数量逐年增多。截至2015年,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182个,其中国家级29个、自治区级6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68.0万公顷。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25个。

生态领域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制度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14年以来,我区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步方案》。健全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探索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围绕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及研究制定工作。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等改革工作。

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内蒙古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体系、森林防火、沙尘暴监测体系和草原监测体系建设已具雏形,森林草原气象生态监测网络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形成了卫星与地面两级监测和区、盟市、旗县三级服务的生态业务服务体系,生态观测站达到117个,观测要素达到46种。遥感技术、3S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草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领域,已从研究走向实用。初步建立了森林、草原生态气象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同时,收集了包含乡镇、行政村两级牲畜头数、草地面积、种植结构等67项要素的农牧林业生产信息,建立了生态气象观测数据库。

环境法制建设水平有效提升,执法监管力度持续加大。

2014年,我区颁布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条例》,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与自治区公安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全区建立完善环保与公安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第一件》,制定、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颁布施行,继续加大新《环境保护法》宣传力度。使用新法及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配套办法,严格实施行政处罚,加大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移交移送力度,有力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生态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后续产业逐步壮大

林业产业化发展层次不断提升。三年来,我区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升林业产业化层次,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多品种、多效能的方向转变。林业产业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林业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区域特色化方向发展,社会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企业自建基地规模逐步扩大。各地依托地域经济、立地特点,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基地建设品种。

草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内蒙古天然草原保护、围栏建设、畜棚建设、防灾基地建设、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飞播牧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大批与草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全区种草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内蒙古牧草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4000万亩,一些企业纷纷涉足草产业领域。

沙产业化经营不断翻新。我区沙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萌芽,形成于2000年以后,涌现出了永业集团、苁蓉集团、盘古集团、东达集团、亿利集团、伊泰集团等沙产业龙头企业。如今,内蒙古已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沙产业示范基地,已有沙产业加工企业近千家,带动了上百万农牧民增收致富,沙产业已成为沙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推进了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下一步,我区要继续抓紧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抓紧抓好草原和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巩固扩大生态保护建设的成果。

继续全力抓紧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天然牧草退牧还草二期工程。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继续实施好“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天然林保护二期、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并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突出防沙治沙、水土保持、重点区域绿化三大主攻方向,以生态大工程带动生态大繁荣。

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努力增加生态资产。要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划清各类自然资源的国家、集体、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的边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草原、水流、荒原、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责任主体。要厘清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责任。政府要科学规划,把好准入关,履行好国有生态资产出资人的责任;企业在实现利润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建立包括生态环境成本在内的全成本核算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任何企业(包括个人)追究其损害赔偿责任,赔偿数额应高于环境损害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数额,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抓紧推进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环保责任分工,合理划分环保各层级机构职能和事权,解决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要健全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制度方面,重点是建立企业排放许可证制度,完成排污权初始核定,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采取市场公开出让方式出让排污权;健全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提高环境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环境经济形势分析研判,为环境管理决策和宏观调控当好参谋。责任制度方面,积极推进环境监管方式由督企向督政转变,严格执行《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完善对地方各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尚需我们一鼓作气、再接再厉。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部教师,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热论

●全力推进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林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草原重点工程建设成效初显

●土地荒漠化面积持续减少

●自然保护区数量逐年增多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

●环境法制建设水平有效提升,执法监管力度持续加大

●林业产业化发展层次不断提升

●草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

●沙产业化经营不断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