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7日


白釉人首摩羯形 提梁注壶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17日) 06版
(图1)
(图2)

□郑承燕

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壶,足径7.5厘米,1976年于赤峰市巴林左旗乌兰套海苏木出土,现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摩羯形象源于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有吞噬一切烦恼的法力。其形象来源于鲸、象、鱼、鳄等动物。公元4世纪末的东汉时期,摩羯纹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从东晋到唐,对摩羯的记载为双眼如日、牙齿如山、身体巨大,并能毁坏船只,吞食一切并加害于人。《洛阳迦蓝记》载:“有如来作摩羯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摩羯以肉济人十二年之久,所以,以摩羯为纹饰做金银器或玉器表达了人们希望借此可以得到如来恩惠和保护的愿望。隋唐以后,佛教大为盛行,摩羯纹随之流行,得到广泛使用,成为金银器上应用较多的装饰纹样。唐代的银碗、银盘、银杯上均有摩羯纹样出现。《中国纹样词典》记载,唐代典型的摩羯纹样形状为长鼻上卷,鼻下两卷须,口大张,獠牙外露,长舌,眼圆睁,眼后螺旋羊角绕一小牛耳,头顶至颈竖粗壮鬃毛,鱼身鱼尾,与古代印度的摩羯纹极为相似,反映了外来纹饰对唐代的影响。宋辽夏金的佛教都较为兴盛,使摩羯纹样在这一时期继续流行,多元背景和多民族艺术的交流使宋辽夏金摩羯纹的载体和造型更加丰富多彩,较前代有了世俗化、民族化的发展趋势。

虽然辽代原始宗教为萨满教,但对佛教、道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由于摩羯纹造型在唐代非常流行,契丹民族又深受唐文化影响,对摩羯纹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了创新,使之成为契丹人世俗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纹饰。有的将其用作器皿表面纹饰,也有的以之为器物来造型,使摩羯纹的装饰应用范围和造型更加丰富多彩。此壶(图1)作鱼身龙头形,龙头为流,鱼尾上翘,脊背部有花冠状注水口,颈部上方为一女童头像(图2),其脑后与鱼尾之间相连的曲柄为提梁。壶身刻细密鳞片,背部附有双翼,圈足两侧塑有龙爪。女童神态娴静,双眼凝视前方,头发整齐结于两侧作髻垂于耳后,头发,颈、臂间贴饰花朵和飞动式的彩带,双臂捧持一龙头短注。壶身通体施白釉,釉色微黄,有象牙般质感。此壶造型奇特,构思巧妙,为辽代陶瓷器中的精品。

从宋辽夏金的这些摩羯纹器物中既可看到大唐王朝的流风遗韵,又集中体现了佛教及中原文化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影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点,也见证了宋辽夏金时期摩羯纹向“鱼化龙”传说的演变进程。更为重要的是,从摩羯纹的演变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外来纹饰已经被汉族文化消化吸收,反映了摩羯纹日益民族化和多元化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