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符合区情的战略性选择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4日) 02版

■上接第1版 着力消除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解决好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融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项目审批等突出问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坚持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持续健康发展。转型升级是事关全区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当前的产业转型就是未来的有质量增长。无论经济形势多复杂,困难和压力有多大,推动我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的方向不能变,力度不能减。

以培育优质增量引领转型升级。以“七业”同兴为着力点,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节能环保、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突出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争取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以金融、物流、商务会展为重点,注重服务业与生产环节的配套;以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为重点,注重服务业与消费者的衔接,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以优化存量推动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做好产业左右链、中高端的延伸文章,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原材料深加工率和传统产业循环率,力促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增强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推动能源、化工、大数据、稀土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应用技术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在关键领域组建一批产学研资联盟,推动协同创新。

坚持供给创新,培植绿色经济新优势,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新常态下,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趋势日趋巩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以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同时,内蒙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稳步增强,亟待我们紧跟消费发展趋势,围绕消费模式演变,结合自身独特的旅游和农畜产品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在供给上找创新,以创新供给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旅游消费者正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个性化的旅游消费方式逐渐兴起,享受性、体验性的旅游内容大大增强,旅游者的需求已从单纯注重自然风光的欣赏转向对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体验,原本不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地方正在变成新的旅游目的地,无景点旅游逐渐成为常态,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顺应旅游消费发展趋势,内蒙古应从全域旅游的高度,重新思考和谋划旅游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通过创新旅游产品、强化“旅游+”融合发展、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拓宽旅游合作等领域,力促内蒙古旅游从传统的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努力把旅游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旅游资源大区变成旅游产业大区、强区。

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绿色品牌,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提质增效。近年,人民群众对绿色、安全食品的期待愈加强烈。内蒙古拥有天然绿色的广阔空间、质优量多的农畜产品,突出绿色品牌,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提质增效,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首先,转变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思路。坚持生态价值优先、绿色品牌为重的方针,淡化产量目标,注重质量提升,走适量、精品、高端、高效路线,彻底改变农畜产品优质难优价的现状。其次,完善农牧业顶层设计。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完善转移支付和收益分配机制,保证农牧民在减量化生产中也能增收致富。第三,走品牌化经营之路。创新加工营销模式,大力培育地域品牌,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瞄准高端市场走高质、高价、高效路线,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相信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全区上下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一定能够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