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中国科技助力中亚“点荒变绿”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4日) 04版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李雯)古丝绸之路途经的中亚各国目前是全球受荒漠化损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年古城已成丘墟,曾经驼铃声声的古丝路也已陷入荒凉与沉寂。但科学家说,在先进科技帮助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重现绿色生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赵学勇研究员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在与荒漠化的抗争中发展的模式和技术,不仅着眼治理荒漠化,也有机结合了脱贫发展,能帮助中亚国家生态重建,目前一些项目已初见成效。

比如,乌兹别克斯坦的盐碱地情况严重,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将新疆的耐盐小麦品种引入当地种植,“最终在当地人眼里不能种粮食的地方种出了粮食,并且比当地肥沃土地的小麦产量还要高。”该中心主任陈曦说。

塔吉克斯坦棉花单产不到100公斤。该中心的科学家在当地合作种植中国棉花后,收获的棉花单产可达200公斤。“塔吉克斯坦农业部长在听说收成后无法相信,亲自带领媒体前往检验,确实发现中国棉花的产量比当地品种翻了一番。当地人感到震惊,电视台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陈曦说。

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面临干涸的危险。该中心引入旱作水稻在当地种植,采用滴灌技术可使节水量达到50%以上,但产量保持不变。

中亚国家在1991年独立后,环境标准采用欧盟标准。中国的农业、工业等技术进入中亚,必须是环保的、绿色的、有机的。这要求中国科学家引入中亚的膜下滴灌技术中采用的地膜必须是可分解的。为此,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于瑞德研究员利用淀粉等成分制成地膜,地膜分解后还可作养分和肥料。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以山区为主,由于牧民依靠游牧为生,其饮水安全一直是个问题,一些区域的水会被牲畜或矿产所污染。陈曦说,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的专家在当地引进中国净水技术,使得牧区、小城镇、大城市的饮用水安全都得到了改善。

陈曦在参加塔吉克斯坦的一次活动时,听到了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的一句话:“我们的科学家以前总想着与欧美国家科研机构合作,其实我们有个邻居的科技实力已经日渐强大,我们何不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