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36年不忘初心的铁路焊接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6日) 09版
年轻的科研团队。
最让他自豪的奖项。
查看钢轨焊接处。
认真绘制电路图表。
看着成品准备运走满是喜悦。
工作瞬间。
加强学习。
在工作台上研发设备。
与徒弟检查钢轨质量。

□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影报道

不足40平方米的工作室中间,一张细长的办公桌上铺满了眼花缭乱的各类电路图纸,东墙工作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集成电路板。郭晋龙一会儿提笔记录、绘制电路图,一会儿在工作台上模拟实验,从最初的“学徒工”到如今的科研团队核心,他在这里整整工作了36年。

“我用36年做了一件事。”铁路焊接人郭晋龙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一辈子的追求:执着、勤奋、奉献。

“刚接触到电器维修时特别艰难,我学历太低,而且从来没学过电路知识,连一张简单的电路图都看不懂。记得在一次设备维修中,我不但没修好还扩大了故障,使整个生产线停产。”郭晋龙十分沮丧,要强不服输的精神让他下定决心学习知识武装自己。

36年来,郭晋龙付出了旁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电气知识。他先后参加了业余文化补习班以及初、中、高级电工培训班,自学了《计算机原理》《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等10多门大学专业课程,逐步掌握了电气维修的基本原理,练就了一身“手到病除”的硬功夫。

20世纪90年代初,焊轨段从瑞士引进了世界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设备GAAS80型钢轨焊接机。可外国专家汉斯在调试焊接机时一打自动就停机,一连三天毫无进展,心急如焚。此时,郭晋龙敏锐地判断出故障所在,并把解决办法和盘托出,焊接机在轰鸣声中启动了。“中国郭,了不起!”汉斯激动得竖起了大拇指。

“我的目标就是使焊接的钢轨高质量地上线,确保铁路大动脉安全畅通。”近年来,铁路多次提速,通过焊接铺设无缝线路成为适应铁路提速和重载的重要举措。

每天站在焊接生产线前,看着钢轨一根根在眼前熔在一起,郭晋龙清楚,正火工艺可以有效提高钢轨的耐磨度和硬度,延长钢轨的寿命,但钢轨底角温度正火不透彻的难题曾一直困扰郭晋龙。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进北京、奔江浙,查资料、下现场,利用业余时间“网游”,利用焊轨车间职工放假10天停机间隙进行模拟实验,并反复进行带载试验,最终形成了科学详实的试验数据,为设备制作安装提供了第一手技术资料。

郭晋龙凭借不懈努力,与工友们一道,先后对部分进口设备的零配件进行了国产化改造,开展技术革新和新工艺设计19项,累计为国家和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100万元。2010年,郭晋龙研发的“焊轨基地焊接生产线钢轨输送连锁控制系统”一项成果,每年仅电费就节约将近12.91万元。目前,已有8条生产线采用了这项技术,每年为国家节省100万元。30多年来,郭晋龙为全国铁路11个焊轨单位排除急难故障,挽回因换轨、淬火设备故障停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余万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荣誉2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成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工程技术专家……光环的背后是郭晋龙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

“赶上了好时候,铁路跨越式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动车时代到来了,我们铁路技工也得与时俱进,研究新技术学习新知识,我带过很多徒弟,希望以后经常能听到‘师父不如徒弟’,这才是对我最大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