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


红山文化遗址要申遗了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7日) 07版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女神头像(侧面)。
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空腔坐姿陶像。
红山文化遗址发掘考古现场。李富 摄
考古人员在红山文化遗址进行考古挖掘。
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纹土器。
红山后遗址出土的陶器。
远眺魏家窝铺遗址。李富摄

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的激动时刻,我们仍记忆犹新。如今,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辽上京遗址、辽祖陵遗址和巴彦淖尔市阴山岩画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内蒙古段已走上了申遗之路,居延大遗址已正式启动申遗之旅。

“遗”是指世界遗产。“申遗”是指国家和地区以某一地区的特殊遗产价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的行为。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曾说:“世界遗产在地域上是我们的,但绝不仅仅是我们的,而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共享的。保护是我们的义务,传承是我们的责任。这才是‘申遗’最根本的目的。” 我们要通过申遗更好地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向世界推介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

我区开展“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申遗工作,全力推进红山文化遗址、辽上京遗址、辽祖陵遗址和阴山岩画申遗工作。目前正在对居延大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本版今日以红山文化遗址申遗为主题,旨在更好地宣传红山文化,为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助力。

——编者

□李富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它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红山文化遗址由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兴隆沟遗址,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等构成,出土的陶器、玉器和石器最具代表性,是反映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先民生产和生活状况、祭祀礼仪制度、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化的重要实证。

2012年11月,红山文化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4年6月,赤峰市与朝阳市签订《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标志着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进入新一阶段。

2014年12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始进行红山文化遗址申遗的文本编写工作,现已完成文本核心章节的初稿。

赤峰市自2004年以来连续举办红山文化高层论坛,并出版《红山文化研究》《红山文化概论》等学术论著,编制完成《红山遗址群文物保护规划》《魏家窝铺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近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众多考古专家学者,与来自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的4位专家学者对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牛河梁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为红山文化遗址申遗把脉。为进一步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的申遗工作,深度挖掘红山文化的价值内涵,红山文化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国际专家研讨会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就红山文化遗址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申遗提出意见和建议。

3个申遗地点

为什么选择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牛河梁遗址为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地点?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孙燕介绍说:“选择这3个遗址作为申遗地点是综合考虑了红山文化各个遗址的考古发掘进程、时代、性质、遗址保护状况、学术研究程度以及在整个文化中的代表性等。红山后遗址群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也是红山文化研究的开端;魏家窝铺遗址是目前发现且得到有效保护的红山文化中期中心性聚落遗址的典型案例,遗址所展现的是红山文化中期聚落的基本形态、生业状况和日常生活;牛河梁遗址则是红山文化遗址中迄今发现规模最大、构成极为复杂的祭祀与墓葬中心,是中华文明起源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的实物证据。3个遗址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红山文化复杂的社会形态。”

据内蒙古博物院原院长塔拉介绍,红山后遗址距今约5000年,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等,在北方农业发展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魏家窝铺遗址为红山文化中期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5500年,自2008年发现以来已揭露发现大量灰坑、房址、壕沟、墓葬等遗迹和陶器、骨器、蚌器等出土文物,为红山文化聚落具有的生业特点、聚落形态、社会结构与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新全介绍,牛河梁遗址由16处已发现的重要遗址点构成,距今约5500—5000年,为迄今发现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祭祀与墓葬中心。该遗址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三类遗址构成,其分布、形态特征与出土遗物具有极强的规划性与等级性,反映出红山文化晚期空前的社会组织能力。遗址出土的大量玉龙、玉凤、玉人等器物,制作技艺高超,成为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惟玉为葬”习俗的重要源头之一。

挖掘遗址内涵

在红山文化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国际专家研讨会上,曾参与大运河和土司遗址等中国世界遗产项目评估的印度考古学家莉玛·胡贾说:“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应从更广泛的语境与视角进行价值阐述,必须强调遗址的独特性。”日本考古学家岩田安之说:“在日本绳文遗址申遗过程中,会针对遗址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并且每周在博物馆举办相关讲座和研讨会,这样公众可以更加了解遗址以及申遗的意义。这些做法红山文化申遗都可以借鉴。”具有丰富申遗文本撰写经验的澳大利亚考古学家迈克尔·皮尔森说:“在申遗的具体阐释中需要结合考古遗迹讲好其中的故事。对红山文化遗址申遗项目的价值阐释,除了细节,更要关注宏观的故事,从全球人类史的角度进行解读。还应该注意是否有其他考古学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红山文化类似,如果有,可以考虑扩大申遗内容。”

对于申遗文本的编制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提出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建议将兴隆沟遗址、草帽山遗址、半拉山遗址加入申遗点,以突出红山文化遗址的普遍价值和唯一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建议,应该补充红山后遗址的内涵,同时希望考古学家能参与到红山文化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规划中,以保证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建议,红山文化遗址申遗项目在规划文本和遗址选择上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他说:“在申遗文本中要着重论述红山文化的祭祀等问题,并通过与其他项目对比,阐述红山文化的独特之处。”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建恩从红山文化人群的形象力、创造力和文化的穿透力等方面强调红山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影响深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延平从考古学研究的角度指出红山文化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影响,强调其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指出,要继续加强遗址内涵、价值比较分析的基础研究,同时加强遗址的整体保护和安全监管,落实依法依规管理,还要考虑如何将红山文化遗址更好地对外开放展示,将考古成果向公众普及。“更要处理好遗址保护与当地发展的关系,让当地群众支持申遗工作,这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申报过程是一个研究过程、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教育过程。整个申报过程可以作为文化遗产提高管理水平、展示水平,提高民众的自豪感的过程。”他说。

据悉,赤峰市将加大红山文化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宣传展示力度,有信心有决心将红山文化遗址申遗走下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直至成功。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