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李强每月都在网上销售云吞。云吞味道怎么样?李强曾快递来给我吃,也到我家当场做给我吃。那云吞有红、绿、白三色,肉馅来自广东,皮子是他自己擀的,味道自然是十二分的好。李强说,为保鲜他将新鲜的猪肉制成馅,冻起来,再发到全国各地去。
南方馄饨北方饺
广东人口中的云吞,就是上海人所说的馄饨。想那馄饨,真是好东西。以水和面,再切成块,擀成薄皮,包入适量的荤、素馅料,经煮、蒸或炸供食。馄饨上桌,一口咬下去,皮及馅料俱美。而包馄饨的过程,又使人有参与的乐趣。
有人说“南方馄饨北方饺”,以为饺子皮厚实,符合北方壮实大汉的口味;而馄饨皮薄,为细腻的南方人所青睐,其实不然。
馄饨初见于汉代,到南北朝时就已经普及,有“天下通食”之称,因唐代李济翁《资暇集》中所写“馄饨似像浑沌”而得名。明代方以智《通雅》则说得更明白:“馄饨本浑沌之转,鹘突亦浑沌之转……近时(馄饨)又名鹘突。”如今,山东的一些地方还将馄饨叫做鹘突,即糊涂、面糊涂。
而“饺子”实际是上是“交子”之意,即一年之初,在交子 时(23点至第二天凌晨1点)所食。一是混混沌沌、糊里糊涂之意,一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交子时所食,这在文化背景和哲学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当然,说糊涂未必真糊涂,以为清楚的未必真清楚,这可能是馄饨比饺子略胜一筹之处。
巨无霸大馄饨
上海曾经有一家“长安饺子楼”,那里有据说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吃过的108饺。此说法是否属实,待考。但历朝历代有著名的馄饨,却是记录在册的。
唐代韦巨源拜尚书左仆射,在家中款待唐中宗的《烧尾宴食单》中有“生进二十四气馄饨”,就是做成花式、馅料各不相同的二十四种馄饨。元代陆友仁《砚北杂志》云:“一日做馄饨八枚,邀知府早食之。其法每枚用肉四两,名为半蝶红。”按古时一斤十六两计算,每枚用肉四两,两枚即有半斤。一人吃四枚吧,光用肉就有一斤之多。这“半蝶红”巨无霸似的特大号馄饨真够吓人的。
元末明初的大画家倪瓒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还有一小节“煮馄饨法”,详细记述了馄饨的制作过程:“细切肉臊子,入笋米,或茭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匀、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用真粉末擀薄用。下汤煮时,用沸汤打转下之。不要盖,待浮便起,不可再搅。馅中不可用砂仁,用之嗳气。”
各地称呼皆不同
馄饨作为天下通食,人皆爱之,别名也极多。江西一带称之为“清汤”,因为下馄饨的汤必清;江西东部靠近浙江的玉山县更将其唤为“便食”,该县洪玉才所创制的“老四便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湖北称馄饨为“包面”;江苏淮阴地区称之为“淮饺”;还有四川称馄饨为“抄手”,谓其状如抄手之人。
广东人赠予馄饨一美名为“云吞”。馄饨这一美食自唐代便传入岭南,唐代《群居解颐》中说:“岭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至十月,但率以扇一柄相遗。”书中由此写道:“故俗云踏梯摘茄子,把扇吃馄饨。”
广东云吞多用猪肉和虾肉,故又名“鲜虾云吞”。除沿用古俗皮薄汤清外,还因采用全蛋液和面,重力压至均薄而有韧劲,食时有“弹牙”之感。广东云吞和面共煮,又称“云吞面”;油炸云吞至熟,可做菜肴,称“锦卤云吞”。
(据《旅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