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贫困群众拉进产业化链条

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并为发展养殖和农家乐的村民发放扶贫资金。本报记者 于海东 摄
  □本报记者  于海东

  只要一闲着没事,高志忠就来圈舍里看看那10头肥猪、20多只羊和100只鸡。“脱贫致富全靠它们啦,去年我搞养殖加上种地,收入5.8万元。”从未有过的富足感挂在他的脸庞。

  高志忠是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的贫困户,他本人患有静脉曲张,妻子患有腰间盘突出,一双儿女一个在读大学,一个刚工作。老两口看病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一笔外债。看着村里人都开始富起来,他也着急,想搞猪羊养殖可没有资金。

  正在发愁时,村里第一书记刘占林找到他,表示帮他联系村里的企业帮扶他。村里的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自治区农牧业龙头企业,也想着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考虑到高志忠不能来企业工作,适合在家搞养殖,便决定借给他3万元无息创业基金。有了这3万元,高志忠养了8头猪、40只羊和100只鸡,去年底他把这些猪羊鸡出售给阳光田宇公司,增收约5.8万元。考虑到他家刚脱贫,阳光田宇公司没有收回那3万借款,而是继续借给他,让他继续发展壮大。公司董事长田旺荣说:“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帮村民脱贫,而是要帮他们致富。”通过村企合作帮扶,赛汗乌素村建档的39户贫困户都在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帮扶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有的不仅脱贫,还实现了小康。

  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情况,阳光田宇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向的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对于想搞养殖和农家乐但没有启动资金的农户,可给予2—3万元的无息帮扶资金,并收购他们的养殖产品;对于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可优先提供就业岗位。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心劲起来了,目前已有12户贫困家庭人员到企业工作,3户申请获得产业发展基金,1个贫困家庭大学生在企业找到适合的工作,还有近10户村民搞起了农家乐。

  该村二道坎村民小组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侯钰鎧听说村企合作的事,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来阳光田宇公司找了份工作,“在外地工作吃住开销大,忙的过年也回不来,照顾不了父母。现在天天能和家人一起,工资还比外面高。现在村里发展得这么好,感觉更有奔头了。”

  刘占林告诉记者,通过村企合作,现在赛汗乌素村已经与企业规划发展建设融为一体,葡萄种植和休闲采摘成为村子的特色,阳光田宇国际酒庄去年获批国家4A级景区,这个人口不足2400人的村子,去年来旅游的人已达1万人,村民的日子眼见着一天比一天红火。

  记者手记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海南区找准传统扶贫模式的不足,对症下药,坚持把培育发展现代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务本之策和长效之举,将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新路子。通过村企合作推进精准扶贫,每个村都就近与龙头企业对接,力争每个村形成一种特色富民产业,把贫困群众拉进产业化链条,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和稳定脱贫致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文件
   第08版:要闻
   第09版:教育
把贫困群众拉进产业化链条
让各族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中办国办出台意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习近平外交理念彰显东方智慧
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17年第一次会议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