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红领巾梦想号’的老师每天都会辅导我写作业,您放心吧!”5月31日,留守儿童刘雨霏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康居社区“红领巾梦想号”高兴地给外出务工的父亲打电话。
“红领巾梦想号”是我区群团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的一个平台。“我们已经成立5家‘红领巾梦想号’,通过红领巾四点半课堂、爱心家园亲子互动等关爱服务活动,组织亲情沟通、心理关爱、学业辅导、图书阅读等服务,让近千名留守儿童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团委书记白云说。
目前,我区已经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建立起覆盖城乡留守儿童四级救助保护体系。
政策有保障 创建300多个留守流动儿童家园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谢臣小学位于城乡接合部,全校有留守儿童218名。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温馨家园,当地妇联联合教育、民政等部门,把学校建成了乌兰察布市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建设示范点。
从2011年起,自治区妇联在全区12个盟市创建留守流动儿童家园,目前,已经建成300余个,服务留守儿童1万多人。留守流动儿童家园有专门的场地、规范的制度、健全的档案,配套建设了心理辅导室、图书档案室、文体活动室等。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我区从2016年4月开始启动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6月30日,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全区深入开展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7月20日,印发《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完成了对全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建立健全了全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一人一档”;12月,印发《关于在全区开展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通过此项行动,力争到2017年底将所有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管范围,杜绝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有效遏制监护人侵害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权益行为,切实兜住农村牧区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底线,不断完善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确保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不走过场、不留隐患。”内蒙古民政厅事务处处长谢晓黎说。
密织保护网 让留守儿童有爱有家
推进各部门联合联动,自治区民政厅推动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统筹推进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关爱促进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自治区教育厅制定《关于切实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联合相关部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父母的亲情陪伴,这也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各级妇联以爱心妈妈、爱心父母、爱心家庭的方式,结对关爱留守儿童。”自治区妇联主席胡达古拉说。
同时,全区各地各部门积极建立覆盖城乡四级救助保护体系、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发挥群团组织特点参与关爱服务、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保护,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周末妈妈关爱留守儿童模式,在爱心妈妈对留守儿童亲情陪伴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乌兰察布市在全区率先对留守儿童实行救助政策,出台相关政策,从学习生活、维权等多方面编密织牢留守儿童救助保护网。
通辽市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三级网络,落实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职责制度,让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有了依托。
“这些天,我们正在做资助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设施示范项目,拟在全区建立‘儿童之家’、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站等基层儿童关爱保护设施示范项目,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关爱和权益保护,提供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呵护。” 谢晓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