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好“三张网” 驾好“两挂车”

——来自兴安盟脱贫攻坚一线的报告(上篇)
突泉县聚美恒果四季采摘园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贫困户刘国雨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稳定脱贫。
突泉县唐人家居公司成为当地的“扶贫车间”。
贫困户包铁桩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建起温室大棚,脱贫路上吃下“定心丸”。
科右中旗双榆树嘎查1300多亩内涝地今年进行“旱改水”,将带动41户农牧民70人实现增收脱贫。
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常胜村石灰窑屯整村易地搬迁项目工地现场。
  □高丽 胡日查 邱金鹏 邹吉星 高敏娜 贺喜格宝音

  今年,让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常胜村石灰窑屯61岁的刘庆文老人感动的事情一件接一件。4月1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与刘庆文促膝谈心,鼓励他与干部群众们一起努力,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我17岁就来到这个屯,一晃44年了。虽然好不容易把孩子们拉扯大了,却还住在这破旧的老房子,种着几亩靠天吃饭的地。5月10日,我们屯整村易地搬迁项目开工以来,工地现场一天一个样,听说7月底我们全村家家户户都要搬进新房子!”说起很快要住进新房子,刘庆文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这个屯现有在册户数94户274人,其中贫困户57户155人。这里多数属于危旧土房,不仅改造难度大、投入成本高,而且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沟壑纵横,出行十分困难。特别是多年来产业基础薄弱,贫困户脱贫难度较大,唯有整体搬迁是实现脱贫发展的唯一出路。

  “整体易地搬迁后,村民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够得到全面改善,而且产业发展将覆盖每一户。现在,每户10棵软枣树集中栽植已经完毕,林下蘑菇养殖基地开始打井,每户10平方米猪舍统一规划设计完成。软枣、蘑菇、香猪……这些致富产业明年将让这里的村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巴彦高勒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雪峰胸有成竹地说,在改善住房,打造产业的同时,还坚持水、电、路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一并规划、同步建设。尽管是从山北搬迁至山南,但是村民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兴安盟委、行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扶贫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识不断提高,力度不断加大,施策不断精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编好“三张网”、驾好“两挂车”,并通过政策多头叠加、项目多方捆绑、产业多重覆盖等办法,把一项项政策转化为一幢幢新居和一个个富民产业。

  好政策关键在落实

  王志春是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民生嘎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短短一年间,这个贫困家庭就变了样。走进屋子里,家具摆设虽然陈旧,却收拾得干净利索。很难想象这个家庭曾经是村里的重点贫困户。

  说起前几年的日子,王志春用不堪回首来形容。王志春患有心脏病,妻子耳聋又有布病,让人揪心的是儿子还患有糖尿病,高二就辍学在家里。家里只有6亩多地,三口人患病常年吃药,疾病将这个家庭拖垮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电路故障,王志春家里的房子被烧成一片废墟。看着乌黑的墙壁,露天的房顶,王志春夫妇欲哭无泪,只能暂时用玉米秸秆堵上了房顶,当时生活举步维艰,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为了让王志春家尽快脱贫致富,驻村第一书记李恩祥和扶贫工作队绞尽脑汁想办法。子女教育、身体健康、生活救助、住房保障、产业发展……一项项扶贫政策在这个家庭得到全方位落实,王志春说自己命好全部享受到了。如今,王志春家住上了新房,发展了养殖业。从圈舍筹建,到引进种羊奶牛、饲养、防疫,工作队全程指导把关。截至目前,王志春家养的牛羊从未发生过疫情,膘肥体壮,已经繁育羊羔67只,繁殖牛犊3头,获利近2万元。

  在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单位的积极努力下,乌兰浩特市职教中心为他的孩子提供免费学习机会。小伙子很争气,三个月就掌握了美容美发技术,并在学校推荐下实现就业,一年至少收入2.5万元。经过一年的帮扶,王志春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档立卡时的不足2000元到2016年底脱贫时的17000多元。王志春见人就说:“扶贫工作太实了,我自愿摘帽脱贫,退出贫困户。”

  王志春的幸福“遭遇”并非个例。

  兴安盟行署副盟长隋维钧表示,缺资金、缺技术,因病、因学、因残等情况成为兴安盟贫困户致贫的最重要原因。

  如何破题?怎么兜底?怎么扶持?

  兴安盟给出的答案是: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兴安盟全力编织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活救助“三张网”,驾好住房保障、产业扶贫“两挂车”。

  教育是贫困学子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的根本之策。为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今年以来,兴安盟采取多种措施,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从学前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层层奖补,花费基本由政府兜底,大幅减少建档立卡户自筹份额;对部分政策在国家补贴标准上进行了再拔高,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补助标准每人每年提标1000元至2000元不等;考入普通高校贫困学生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补助资金;针对教育扶贫对象家庭初高中学生考学难、毕业难、上学难等问题,提供免费就读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或五年制大专学习政策,每人每年助学金提高到1万元。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长期以来因病致贫返贫成为一些贫困家庭难以摆脱的困境。目前,在兴安盟现有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占9%,因病致贫人员占58%。

  为此,兴安盟采取5道保险模式,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基本医疗保险及商业补充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每年由政府全额补贴;设立贫困人口大病保障基金,健康扶贫对象住院医疗费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报销后,政府再给予个人负担医保目录内住院医疗费90%的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长期卧床特殊慢性病患者,经医保部门审批,设立家庭病床,医保目录内医疗费可在基本医疗保险中报销,年报销上限4200元(月报销上限350元)。

  织密生活救助网,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从2017年起到2020年底,对未纳入低保范围且年满65周岁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家庭病床”政策且长期卧病在床贫困人口、丧失劳动能力且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一、二级)贫困人口(包括2016年至2020年期间脱贫人口)享受每人每年2400元生活救助政策,确保贫困户生产生活“两不愁、三保障”。

  扶真贫重点在方法

  初夏时节,走进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第一书记韩军正带领10多名群众在大棚里忙碌,绿油油的稻苗带着整个嘎查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希望茁壮生长着。

  双榆树嘎查上千亩耕地因为内涝、盐碱成分高、积水不下渗等原因已经绝收5年了。多年种地不收、不种又不行的情况导致这里的群众由无奈变得懒散,只能靠着补贴过日子。

  韩军和扶贫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立即与嘎查党员积极商讨,决定进行“旱改水”。但是群众多年的传统作物耕作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如何让群众接受并积极参与,让党员们绞尽了脑汁。

  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炕头会,2017年3月双榆树嘎查温都尔稻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筹建,村民或以土地入股,或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大型农机开始平整深翻大田,31座大棚拔地而起,4台育苗机、6台手扶拖拉机开回来,8000斤适合当地土壤的种子在专门的苗盘发了芽。

  村民从看热闹、观望,慢慢走进了大棚,拿起了农具,每天100多元的劳务收入迅速凝聚了嘎查的劳动力。从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再到能熟练地使用掌握新型育苗机,村民的积极性被火热的创业场面带动起来了,了解合作社、参与合作社成了老百姓之间的新话题。

  1300多亩内涝地,经过这一场变革,带动了41户农牧民70多人增收脱贫,并将为嘎查集体经济带来15万以上的收入。

  落实好精准扶贫政策,就要做到精准建立产业扶贫机制。科右中旗要求扶贫工作必须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让贫困群众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自治区脱贫攻坚驻科右中旗督导组组长荣毅表示,这里扶贫开发思路清晰、措施到位,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大、成效显著。在下一步脱贫攻坚中,要真正把所有脱贫攻坚手段用足用完,使脱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让任何一个百姓在脱贫的路上掉队。

  突泉县突泉镇东城村贫困户张海顺最近干劲十足,精神焕发。在新房宅基地,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一起参与打井、盖房。前几天,他还给自治区党委李纪恒书记写去了一封感谢信,详细讲述他家近期的变化和扶贫成效。

  张海顺在外打工时两次受伤,回村后一直租房住。如今,健康扶贫、住房保障、产业发展等扶贫政策正给张海顺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新房再有两个月就能盖完,大腿上的伤病已经到突泉县医院进行全面诊疗医治,正在康复中。家中饲养的47只肉羊,已经发展到98只。100只扶贫鸡雏已经送到家中饲养,养大后企业将按订单回收,仅此两项就可以增收3万元。“这日子啊,真是越过越有盼头!”张海顺有说有笑,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我们给贫困户提供鸡雏,并给予技术指导,最后再包销回购成鸡。这样只要贫困户肯干活,基本是稳赚的。”东城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云祥表示。

  通过落实产业扶贫政策,科右前旗巴拉格歹乡良种场村在两年里就实现全村5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该村先后成立了现代养殖、种植、农机合作社,实现全村2756亩耕地统一流转,村民实现了入股分红、打工增收、资产收益等多种稳定收入渠道。目前,该村已无危房户。2016年人均收入达7600元,预计今年可达1万元;村集体收入由5万元增至20万元。

  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累计流转全村及周边土地2100亩,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今年种植甜叶菊1.1万亩、水稻7000亩、试种旱作水稻2000亩、甜菜1000亩。群众通过土地等多种方式入股,实现了多次分红,目前全村人均收入3.5万元,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在兴安盟,像良种场村、五道河子村这样实现全村脱贫目标的嘎查村越来越多。为了帮助已经脱贫的群众进一步奔小康,干部们正将“脱贫不脱政策”的意识导向和措施贯彻到每一位贫困户。

  “为了照顾生病的父母,我从外地回来靠打零工、采野菜,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父亲去世后,治疗所欠下的费用和生活开销,让我们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了!”如今,逐渐脱贫致富的阿尔山市白狼镇贫困户赵国强回想起曾经的窘境,感慨不已。

  2016年,是赵国强一家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被识别为林俗村贫困户的他,听说镇里开展“旅游+扶贫”,发放产业扶贫贷款,鼓励贫困户围绕旅游业发展特色产业的消息后,立刻申请了5万元贷款开起了一家林俗特色饭店,“现在饭店的每月净利润已经达到了6000元左右,下一步我还要扩大经营规模。”赵国强言语间很是满足。

  如今,实现脱贫和正在加油脱贫的百姓已经开始向下一个目标奋发前进,每个人心中都意识到“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方向”。

  本版图片均由邱金鹏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来自兴安盟脱贫攻坚一线的报告(上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文件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内蒙古安全生产
   第07版:文件
   第08版:观察·兴安
   第09版:经济圈
编好“三张网” 驾好“两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