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糖尿病人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患者问:王教授在文章中说,糖尿病人要掌握战胜疾病的主动权,就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这对我启发很大。我发现很多糖尿病友只依赖医生的治疗,疏于对自我的健康管理。这对防治并发症非常不利。请王教授就糖尿病人加强自我的健康管理,给我们做进一步的解答。

  王执礼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答:如何有效地对庞大的糖尿病人群实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长寿和高质量生活的目标,减轻病人乃至社会的经济负担,是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一项对2248例糖尿病患者调查显示:仅有1/4的患者血糖达标;其中8成以上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压不能达标,85%以上糖尿病患者有2—3种或3种以上并发症,其中17%患者吸烟,11%患者人群过量饮酒,不到40%的人群在一年内有过一次全面体检。另据我们通过对381例糖尿病病人问卷调查表明:90%以上的糖尿病病人在患病前,不知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概念,没有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发生,83%左右的糖尿病人患病后,缺乏科学系统的治疗,在对自己疾病的监测和治疗上,缺少科学的知识和正确操作技能。 

  糖尿病人如何科学地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强调防治并重,应用早检查、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理念,阻断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因果链,防患于未然。早治疗是突出早期对胰岛细胞的保护。研究表明,对糖尿病患者早期采用“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不仅可以使已受损的胰岛B细胞得以休息、并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同时还可显著改善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一旦胰岛B细胞的功能得以恢复,人体内源性胰岛素分泌量就会增多或分泌出的胰岛素质量就会有显著的改善;一旦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得到增强,人体分泌的内源性胰岛素的生物活性就会显著提高,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就会得以改善,血糖就会平稳地降低,因高糖毒性对全身大血管和微血管的损害,就会得到减轻或消失。

  我们认为,当代医学对糖尿病治疗的先进方法就是应对糖尿病人采取能体现生物系统工程特点的“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减缓和阻断糖尿病人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且能明显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内涵在于:1.多种科学、先进的治疗手段形成合力。该疗法集检测、药物、饮食、运动等多种先进的健康理念,全面提高了治疗效果。2.微循环理论及其应用是该疗法的核心组成。通过改善胰岛细胞和糖尿病人全身的微循环,可以显著增强糖尿病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并且改善全身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改善胰岛细胞的生物活性,使其不同程度地恢复功能。3.改善胰岛及全身组织细胞神经纤维的正常兴奋性,增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生理功能。4.糖尿病治疗贵在个体化:即针对每一个糖尿病人发病的不同特点,制定出针对其本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要解决糖尿病发病的共性矛盾,又要解决不同病人的个性矛盾,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实践证明:该疗法优越于传统的糖尿病治疗的“阶梯疗法”,也优越于单纯的药物治疗的局部疗法。现举例如下:

  典型病例:米某,男,55岁,身高163cm,体重76kg,体重指数28.6。患者患2型糖尿病10年,口服文迪雅、拜糖平,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10.1mmol/L,餐后血糖14—20mmol/L)。同时伴有高血压(血压180/100mmHg)、高脂血症,口服降压及降脂药控制病情。患者三周来皮肤瘙痒严重,手足麻木加重来我院求系统治疗,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1.8mmol/L,餐后血糖14mmol/L)、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3期(极高危组)、代谢综合征(MS)。患者入院后,我们对其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其科学饮食和运动,同时予以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改善高糖毒性、予以改善全身微循环及营养神经组织细胞疗法,同时积极予以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对症性的治疗措施,改善全身组织细胞代谢内环境,患者住院3周,日平均血糖5.9mmol/L。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体重下降4kg。胰岛素从入院时16.5u/日降至出院时2.5u/日,精力充沛,手足麻木消失。出院后,患者坚持科学饮食和运动,定期来院接受“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半年后,停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仅靠饮食和运动控制病情。目前,随访一切情况良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文件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内蒙古安全生产
   第07版:文件
   第08版:观察·兴安
   第09版:经济圈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糖尿病人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