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开办农家乐的路子走对了”

  □本报记者  郝飚

  进入5月以来,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农牧场村民小组的王勇就进入了忙碌的状态。扫地、擦桌椅、选购食材,每天天一亮,王勇就会为自己的农家乐开门营业做好准备工作。“开农家乐这条路是走对了,我现在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话语间,这位黝黑质朴的农家汉子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神情。这间面积不大的农家乐承载着他们一家脱贫致富的希望。

  今年37岁的王勇年幼时因意外失去了双手,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加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4口仅靠妻子敖特根花种地维持生活,他们一家也是海南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过去我们一家人住在33平方米的土房里,屋子挤,日子也过得紧,家里15亩玉米地一年1万多元的收入是全家全部生活来源。”过去贫穷的生活让王勇记忆犹新。

  转机出现在2016年,村里的危房改造工程,让他们一家告别了蜗居多年的土房搬进了三室两厅的新房。住房得到了改善,如何脱贫成了他们一家最关心的事儿。为了帮助像他这样的贫困户拔掉穷根,去年8月,赛汗乌素村携手村企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公司开展了“精准扶贫,村企合作”工程,以村企联动模式帮扶该村全部3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梅介绍,企业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向的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为想搞养殖却没有启动资金的贫困户提供2至3万元无息贷款,进一步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

  就这样,王勇的妻子被阳光田宇公司吸纳进企业当起了保洁员,每月有了稳定收入。王勇给记者算起了脱贫账:“妻子一月能有2400元工资收入,家里的15亩土地也以5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给了阳光田宇公司,仅凭这些收入就能够脱贫。”去年年底,他们一家成功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今年年初,依托整洁优美的村容村貌和便利的交通及临近黄河的区位优势,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王勇所在的农牧场村民小组也有了一个新名字——“黄河西行客栈”,每逢节假日来村里游玩的市民越来越多。瞅准了这一机会,王勇在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把自家空余房间改造一番,开起了农家乐。“开农家乐的主意是驻村工作队帮我出的,还跑前忙后帮我办执照、做宣传。”说到这,王勇不禁对驻村工作队竖起了大拇指。王勇自豪地说,帮扶他们家的海南区副区长杨立已经成了他家的常客,经常为他想办法、出主意。开业一月有余,王勇的农家乐生意日渐红火,“五一”假期,农家乐最高一天的营业额达到了2000多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学习论理
   第06版:观察·兴安
   第07版:收藏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论道
【导读】
国内首条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投产
蓄积发展能量再发力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蒙古语版开播
体验鄂伦春民俗魅力
第八届中国·阿拉善文化旅游节开幕
“开办农家乐的路子走对了”
内蒙古质监局关于公示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质量奖拟授奖单位的公告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