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家人 一家亲 一条心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民族团结一家亲。 马建荃 摄
优美旋律奏响时代强音。
葛根庙镇民间艺人在首届杏花节上激情演出。马建荃 摄
盛大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节。
具有民族风味的美食节。
  □胡日查 高敏娜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之地。

  这里,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历久弥坚。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蒙汉等17个民族的人民,深深铭记着这样一个弥足珍贵的历史时刻: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即现如今的乌兰浩特市)的一所礼堂(现五一会址),经内蒙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当选内蒙自治政府主席的乌兰夫,代表当选的自治政府组成人员宣誓就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

  如今,“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等,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内蒙古自治区蒙汉等各族群众的深厚友谊,生动展现了乌兰浩特市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在乌兰浩特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30%的乡镇有3个,少数民族聚居嘎查达40个,是典型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区。在这个由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17个民族组成的33万人口的大家庭中,民族团结一家亲像阳光一样照耀在各民族心中,民族团结之花开在各族群众心里,各族人民像一家人那样不分你我、心灵相通、共担风雨,共创幸福家园。

  民族团结,是这片土地的幸福稳定之源。多年来,乌兰浩特市蒙汉等17个民族的儿女们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惜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各族儿女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民族团结,像爱护生命一样维护乌兰浩特市社会稳定,形成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建设和谐富裕乌兰浩特的生动局面。

  当领唱 树典型 唱响时代强音

  微风轻拂,柳绿花红。当汽车缓缓驶入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柏油路左侧一排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居映入眼帘,淡雅的外观、美丽的云纹、干净的院落展示出蒙古族风情的别样特色。

  “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周围邻居都是蒙古族,我们相处得特别好,在创业过程中,我们不分民族,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义勒力特镇达峰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海燕如是说。

  注重培养和树立典型一直是乌兰浩特市民族工作的重点。一些牧民家地理位置较远,手机没有网络信号,更没有网银来支付火车票订单,为牧民代订车票就成为乌兰浩特火车站“山丹花”爱心服务队的本职工作。队员吴伟帮助牧民代订车票更是乐此不疲,因为他总会感受到别样的温暖:“我觉得那些牧民看我的眼神f都特别温暖,他们把我当成了自家兄弟。”

  乌兰浩特火车站“山丹花”爱心服务队成立以来,先后推出了蒙汉双语服务、上门代订车票、站车爱心接力等3项贴心服务。3年来,该站共为农牧民代订车票12180人次,送票上门897人次,接送上车、回家538人次,收到表扬信126封。车站还被农牧民朋友誉为“草原120”。小小的车票不仅方便了边远地区农牧民的出行,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山丹花”的一片真情。

  乌兰浩特火车站结合地域文化总结宣传车站的历史底蕴和发展前景,专程走访民俗专家、学者和当地牧民后,深入了解史实、收集图片、整理资料,在售票大厅制作摆放了《回眸与展望》文化长廊,让过往旅客了解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促进了铁路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相知相融。车站还为过往旅客开辟了旅客休闲区,摆放仿真蒙古包和勒勒车,设立儿童乐园、哺乳室,提供蒙古族传统布艺玩偶、玩具和幼婴用品,让火车站刮起“最炫民族风”。

  “山丹花”服务队只是乌兰浩特火车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个缩影。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乌兰浩特市一直致力于提高创建工作特色水平。尤其注重引导差异化创建工作,目前已经呈现“一街一特色、一区一亮点”的格局。例如兴安办事处幸福社区有彰显朝鲜族风格的“阿里郎老年艺术团”;都林办事处赛罕社区将民族工艺品制作与传承蒙元文化紧密结合;爱国办事处万佳社区出台对少数民族群众“三必访”走访慰问制度;城郊办事处设施完善的留守处,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建起了精神家园;铁西办事处将128名网格员分配到三级网格中,确保了社区内少数民族孤寡人员的生活所需能够得到及时提供……

  “在兴安盟,我们乌兰浩特是‘兴安民族团结第一窗’,我们要当好示范典型、做好民族工作,让窗口更亮、风景更美。”乌兰浩特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荣华说。

  听指挥 跟党走 营造和谐氛围

  一直以来,乌兰浩特市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将民族工作摆在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推动民族团结不断深入发展。

  2016年9月,自治区主要领导在兴安盟调研时强调,“我们是一家人,什么时候都不会忘了在农村牧区还有我们的兄弟姐妹”。自治区政府主席布小林同志先后两次考察乌兰浩特市民族团结工作并就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新乐同志多次带领自治区民委等厅局领导实地指导乌兰浩特市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为乌兰浩特市开展好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兴安盟委行署的统一部署和大力支持下,乌兰浩特市委、政府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三抓、四提高、两突破”为主线,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精准发力,各民族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乌兰浩特市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试点单位”“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被上三级评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2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2个、盟级19个。

  在和谐氛围的影响下,“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已经成为乌兰浩特市各级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共识。

  一直以来,乌兰浩特市注重引导各民族百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全面巩固提升“一家人、一家亲、一条心”民族团结氛围。建立健全了市、镇(街道办事处、市直部门)、嘎查村(社区)三级创建活动组织网络,保障了创建工作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制定《乌兰浩特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意见》《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等指导性文件,落实“一把手”责任,将民族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责任,通过强化督查考核等方式,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开展联动联创工作机制,明确民族工作中市直部门的定位与责任,形成了各方面参与、多角度切入、全领域推进的民族工作机制。

  多年来,乌兰浩特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七进”活动,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不断将创建工作推向深入。将每年6月份的第3周作为全市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累计印放宣传手册5万余册、答题试卷3000余份。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电子屏、车载电子显示屏等媒体,宣传报道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模范事迹,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各族群众参与度。

  在乌兰浩特市,广泛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蒙汉等17个民族的广大群众守望相助、互帮互促成为自觉习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深入人心。

  组乐队 成风气 合奏团结赞歌

  新的形势下,乌兰浩特市委、政府更加注重发挥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领导作用,认真贯彻民族工作的政策和方针,全面落实民族工作要求,继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新常态,全力营造共谋划、共维护、共发展的民族团结工作局面。

  乌兰浩特市将民族宗教工作经费和蒙元文化研究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了民族宗教工作的必要资金支出。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480万元,落实少数民族发展项目41个,有力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依托乌兰浩特市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传统,乌兰浩特市各级部门充分利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等红色革命教育资源,挖掘民族区域自治文化内涵,讲好内蒙古革命故事,面向各族干部群众开展革命传统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六个相互”“八个坚持”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

  乌兰浩特市投资8亿多元,大力实施路、房、墙、水、庭院经济、村屯绿化等工程,完成全市61个嘎查村、100个自然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各民族全覆盖。截至目前,乌兰浩特市共有贫困户2524户、贫困人口5127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为1689人。乌兰浩特市创造性运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政策兜底等举措,为各民族贫困户提供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方式,扶贫攻坚工作已经顺利通过国家和自治区考核验收,圆满实现人脱贫、县摘帽目标。

  指导社区将医保、社保、就业、教育等民生热点纳入创建工作,蒙汉双语宣传、双语服务已经成为各社区规范化服务内容。持续推进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需要。

  乌兰浩特市以成吉思汗庙文化旅游创新区为核心,规划建设天骄神骏景区,改造升级成吉思汗庙景点,完成庙体亮化、成吉思汗马厩遗址修复、石碑林基座及景观道路建设等工程,成吉思汗庙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城市蒙元文化记忆不断提升。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和九月初九举办两次大型祭祀活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举办月祭,每天开展日祭,另外可随时为游客开展奉祭活动,圆满承办第十二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等活动,蒙元文化影响不断深入。

  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决定的战略部署、兴安盟委行署“十项工程”的具体要求,乌兰浩特市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大民族工作领域。

  乌兰浩特市将充分发挥地域和蒙元文化优势,努力把乌兰浩特市建成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连续两年成功承办中俄蒙美食文化节,不仅为中国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开展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功能载体,也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乌兰浩特市繁荣稳定、开放包容、团结和谐的崭新形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乌兰浩特市委、政府将倍加珍惜当前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着力巩固和提升创建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为建设和谐幸福红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学习论理
   第06版:观察·兴安
   第07版:收藏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一家人 一家亲 一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