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60年代

骑马取回录取通知书

我们是村里的大学生。
  □本报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拿到录取通知书,就是拿到了大学的通行证,那个时刻这么多年也忘不了!”1964年,拿到了内蒙古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舍勒扎布老人的一生改变了。回忆起当年那段经历,74岁的老人脸上藏不住自豪的笑容。

  1964年7月,高考后的那个暑假,舍勒扎布几乎一天也没有闲着,甚至比上学时更加忙碌,铲地、收麦子、在生产队帮着家人干农活。平日里的好成绩和考场上的稳定发挥,让舍勒扎布心里很有把握。然而,一直等到了8月15日,眼看各个高校开学的日子就要来临,舍勒扎布还是没有收到学校的任何消息,这让他的心里有了一丝不安,和家人打过了招呼,他决定自己骑马去学校问问。

  “我念的高中是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一中,那个时候学校的名字还叫高力板中学,从我家葛根敖日都嘎查到学校有60里地,骑马要走2个小时。”舍勒扎布记得,他刚进学校走廊,就看见了校长,校长大步流星地跑过来,一把抓住他:“报喜报喜!给你报喜!你的录取通知书来了!”

  在校长办公室,舍勒扎布从校长手中接过一个信封,信封上写着“内蒙古大学”的字样。舍勒扎布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知道,自己被第一志愿内蒙古大学中文系蒙语专业录取了。

  校长告诉他,他们班级共有3名同学考入了内蒙古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一起送到学校的,校长嘱咐舍勒扎布回去时,顺便去同学那仁满都拉家里捎个话,让他尽快来取录取通知书。

  舍勒扎布说,后来才知道他们班级那年考得成绩挺好,升学率刷新了学校的历史记录。“我们班级31名学生,考上了22名,70%的升学率啊!在那时,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作为高力板中学的第4批高中毕业生,在我们之前的几届,基本上没有一个班级升学率超过50%的。”

  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舍勒扎布来到同学那仁满都拉家,喜悦的心情有了人分享,两个即将继续同窗4年的小伙伴激动地在一起拍手笑。他没有在那仁满都拉家停留多久,看着同学一家人的幸福和喜悦,舍勒扎布心里很是急着回家,一天里他骑马匆匆跑了120多里的路,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舍勒扎布回到家,看到他手中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人很激动,作为屯子的第一个大学生,舍勒扎布的父母高兴得眼泪流个不停。第二天,舍勒扎布的阿爸早早起来就杀了1只羊,把亲戚朋友请到家,大家一起喝酒吃肉,热热闹闹庆祝了1天。

  开学的日子临近,舍勒扎布开始打点起了上学的行装,1个毡子、1条褥子、1条黑狗皮褥子、1床大红花的棉被和几件随身衣服,这是他的全部行装。出发去学校那天,舍勒扎布的表哥赶着毛驴车把他送到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第一次出远门的舍勒扎布独自坐上了从鲁北到通辽的客车。

  50多年过去了,舍勒扎布依然记得,在通辽火车站,他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花了10块零5毛钱买了1张半价学生票,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到了呼和浩特,开启了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要闻
   第11版:教育
   第12版:观察·包头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主题宣传
   第09版:出彩
编前的话
骑马取回录取通知书
恢复高考40年·录取的喜悦
上大学是她“深入骨髓”的信念
两次高考的亲历者
竟然没有想象的欣喜
不服输,梦想就能够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