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团结路上 奏响兴安巨变音符

载歌载舞。
搏克竞技。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
草原情怀。沈文杰 摄
蒙古族传统曲目《陶老爷》。郭力 摄
欢迎您,远道而来的客人。耿学军 摄
  □胡日查 高敏娜

  在科尔沁草原最美的季节,2017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将在兴安盟召开,届时,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民族工作部门百余名主要负责人齐聚兴安盟进行参观交流。

  这场关于草原民族团结进步的约定进入倒计时,兴安盟各级部门已经摩拳擦掌,准备以最好的姿态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进社区进窗口

  团结在身边

  社区是一座城市最小的单元。兴安盟的社区数量多,风景更不错。兴安盟各城镇社区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社区服务与管理,重点针对社区原住居民、进城农牧民、外来务工人群(重点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三类居民主体,以“1+2+n”(1个基层党组织——社区党支部,2个服务团队——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志愿者团队,n个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模式营造各民族居民共居、共学、共享、共乐的温馨社区环境。

  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兴科社区是兴安盟各民族居民和谐共融、共居共乐的社区代表。兴科社区成立于2008年10月,下辖11个住宅小区,已经入住居民3493户、10580人,少数民族居民占52%,少数民族居民中进城牧民占多数。

  根据社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实际,社区党支部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维护团结、促进和谐”的原则,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开设双语服务台,设立民族文化大舞台,开设广场舞、安代舞、四胡、马头琴、蒙汉文书法等培训班,组织各民族居民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成立居民议事之家,以大家事大家议、民族节日大家过等方式解决了进城牧民和外来居民生活不便的问题。

  为切实发挥窗口单位服务各族群众“最前沿”、宣传民族团结“第一线”的阵地作用,全盟火车站、汽车站、民航站、金融、通讯、行政审批中心等服务窗口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将全盟各类窗口创建成了文明窗口、满意窗口和形象窗口。

  乌兰浩特火车站紧紧抓住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窗口品牌这一有效载体,结合民族特色、草原风情、科尔沁文化三大元素对火车站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改造,开设了蒙古语服务窗口,方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出行。

  2012年,火车站党支部取草原上的山丹花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热情助人之意,创建了山丹花爱心服务队,为出门在外的广大旅客提供蒙汉双语服务、上门代订车票、站车爱心接力等热情周到的贴心服务。2015年,又推出“五进”(民族语言进车站、优质服务进站台、爱心接力进家庭、和谐共建进社区、联谊活动进牧区)活动,使民族团结互助走出车站、走向社会。几年来,山丹花爱心服务队共帮助2180人次代订车票,送票上门897人次,收到旅客表扬信318封、锦旗26面。

  进基地进寺庙

  团结在眼前

  兴安盟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传统,有内蒙古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牧区民主改革“三不两利”政策纪念馆等大量红色革命和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这些国家级、自治区级和盟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丰富宣传教育手段、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已经成为在广大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展厅面积3500平方米,全程展示内蒙古民族解放光辉历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全程反映民族地区民族解放历程的纪念性展馆。纪念馆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着重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功绩和全区各族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尤其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和传承革命传统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阵地,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已经接待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以及专家、学者和游客300余万人次。

  教育基地人气旺,兴安寺庙祈福多。兴安盟各寺庙将和谐寺观教堂和民族团结进步两个创建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解经中,引导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维护团结、知法守法。坚持中国化方向,大力开展“五好寺庙”(宣传教育好、创建活动好、管理服务好、民族团结好、创建成效好)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自觉抵御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提倡健康文明生活,鼓励信教群众勤劳致富。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葛根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目前是东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寺庙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现有住庙喇嘛46人,信众约6万人。

  寺庙建筑集藏、汉、蒙古族建筑风格于一体,汲取了3个民族建筑风格的精髓,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在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中,葛根庙为保护革命志士、开展革命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8·11抗日武装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如今,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葛根庙以建设平安和谐寺庙为载体,奉行“爱国、持戒、守法、利民”理念,坚持“两不收(不收门票、不收食宿费)、两不进(商业资本不进寺庙,外来渗透不进寺庙)、三规范(规范寺庙管理、规范宗教活动、规范教职人员)”的原则管理寺庙。

  进军营进学校

  团结在脑海

  兴安盟各军警部队以“一个核心(爱民、固边)、三个融入(融入理论学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四个共建(共建文明城市、共建新农村、共建基层组织、共建文化阵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军警民共建强大合力。深入开展访牧户、学蒙语、办好事活动,增进不同民族官兵之间、军警部队与驻地之间、军警官兵与驻地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情谊,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兴安盟消防支队是全盟消防部队的管理机关,下辖旗县市7个消防大队、8个消防中队,现有官兵233人,由蒙、汉、满、回、朝鲜、达斡尔等多民族组成。

  消防支队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官兵必修课,融入学习教育,融入部队文化建设,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厅,组织全盟消防官兵学习观摩,并以此作为新入伍士兵的第一堂思想政治课。全面推行消防一站式服务,进一步简化消防审批手续。针对兴安盟当地群众生活习俗及文化兴趣,消防支队创作了消防宣传“好来宝”,并组织“好来宝”消防志愿者深入城镇社区、偏远牧区,通过悠扬的马头琴曲调,说唱宣传消防安全常识。

  由消防支队创编的中小学生消防疏散救生操已经被中国消防博物馆收藏,除了汉语版,救生操还编创了蒙语版和手语版,现已经在全区乃至全国推广。

  兴安盟的学生们除了能够第一时间享受消防疏散救生操的福利,全盟各类学校还始终秉承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儿童、少年时期抓起的理念,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根本要求,分别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民族常识教育、民族理论政策常识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

  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大厅和外墙等阵地,深入浅出地介绍民族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民族文化,通过民族团结主题班队会、讲民族团结故事、做民族团结宣传员、中国梦我的梦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

  科右前旗民族幼儿园以赏识每一个孩子为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得到民族团结教育的启蒙,创作《民族团结拍手歌》、民族团结集体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地浸润民族团结的思想。

  进机关进乡村

  团结在心田

  兴安盟在全盟机关单位采取三到位、三联动、三结合(认识、措施、落实到位;个人、机关、社会联动;结合全盟中心工作、结合单位业务职责、结合党组织建设)等措施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融入机关各项工作,使机关创建由被动变主动,由难点变亮点。通过开展搭建干群连心桥、百姓诉求零距离等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机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带动力和影响力。

  兴安盟检察分院现有在职干警115人,由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5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干警占45%,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检察分院先后开设、开通了蒙汉双语控申接待室、“12309”职务犯罪举报电话蒙文服务平台、远程视频接访平台,组建了少数民族调解员队伍,极大地方便了来访的各族群众,与各族群众微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为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全盟农牧区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时,兴安盟以“五个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村工作,从农牧民生产环境改善、生活环境改变和丰富精神生活入手,在嘎查村大力开展“五学五争六比六看”(学现代文化、学民族理论、学法律法规、学民族常识、学民族团结典型;争当民族团结模范嘎查、争当民族团结模范家庭、争当民族团结模范邻里、争当民族团结模范村民、争当民族团结模范宣传员;比民风看团结、比村风看环境、比学风看文化、比孝风看敬老、比家风看节俭、比勤风看收入)活动,引导各民族农牧民互帮互学种养技术,共同致富奔小康。针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嘎查村,结合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改变村容村貌,壮大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文明富裕、团结和谐。

  义勒力特的汉语意为“胜利”,近年来,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取得了民族团结、携手进步的新胜利。该嘎查现有人口1872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80%,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蒙古、汉、满三个民族聚居村。义勒力特嘎查将“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各民族村民亲如家人,相敬相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有机水稻、林果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成为各族农民致富的金饭碗。一个文明有序、产业发展、瓜果飘香、团结和谐的魅力城郊村庄已经初具规模。

  而距义勒力特嘎查25公里外的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是以朝鲜族为主的村落,总人口1700多人,朝鲜族人口占62%,朝鲜、汉、满、蒙古4个民族在这里和睦共处,村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互学种养技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团结奋斗,同心共铸多彩兴安;守望相助,携手迈向幸福和谐。民族团结的美景看不够、讲不完,诚邀八方贵客来体验,欢迎四海宾朋来兴安!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兴安盟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地方时评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观察·兴安
   第10版:观察·兴安
   第11版:观察·兴安
   第12版:观察·兴安
团结路上 奏响兴安巨变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