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鄂尔多斯,冬春狂风肆虐,黄沙漫卷;夏秋洪水泛滥,毁田挟沙,直扑黄河,每年至少有6亿吨黄沙注入黄河,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和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占据着鄂尔多斯48%的国土面积,它们虎视眈眈雄居北部、西南部;被誉为“地球的癌症”的砒砂岩裸露区和干旱硬梁区占到当地国土面积的48%,鄂尔多斯一度成为全国生态状况最为脆弱的地区。
面对严峻的荒漠化和沙化现实,鄂尔多斯市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治沙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上世纪50年代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种树种草,70年代农林水综合治理,80、90年代植被建设,至今防沙治沙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仍然没有摆脱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恶性循环。艰辛的探索,深刻的反思。鄂尔多斯通过创新,终于摸索出生态建设良性循环的切入口。2000年,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新思路,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出台了禁牧、休牧、轮牧政策,打造“美丽鄂尔多斯”的奋斗目标。由此,鄂尔多斯掀起了一场绿色风暴。
生活中绿韵十足
初夏的鄂尔多斯,满目葱茏。不管是在沙丘起伏的库布其沙漠,还是在浩瀚无边的毛乌素沙地,抑或在鄂尔多斯西部的干旱硬梁区,丝丝凉意沁人心脾,满目飞扬的绿韵中蕴含的不只是青山绿水,更是鄂尔多斯发展的美好未来。今天的“绿色鄂尔多斯”是一代代鄂尔多斯人,向荒漠化宣战所取得的成果。
曾经肆虐的沙漠在一步步退却,一度枯瘦的山沟在一天天丰腴。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较2000年提高14.54个百分点。生态状况实现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的历史性转变。鄂尔多斯市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有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各级政府、各大企业和社会各界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近170亿元,相继启动了“六区”绿化、“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碳汇造林、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经济圈建设等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高标准人工造林310万亩,成为鄂尔多斯有史以来投资规模、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最高的生态工程。从2006年起,市旗两级地方财政每年平均投入近20亿元,用于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生态移民区绿化,高标准、高投入的绿化建设。进入2013年后,该市在城区、道路沿线两侧、村庄、园区、城镇周边、河岸山前、厂矿企业周边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绿化,增绿成效显著,景观效益迅速显现。
自古以来,对于牧民而言,草原就是家,放牧就是生活。然而今天,随着鄂尔多斯市减畜退牧、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草原牧民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首先是水地种草蓬勃兴起。2004年,全市共完成耕地种草77.36万亩,其中紫花苜蓿43.3万亩;水地种草的保有面积达到143.1万亩,可增加饲养牲畜106.5万个绵羊单位。其次是改善人工草地利用方式。在优化人工草地牧草品种,增加水地、青贮饲料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广泛推行多种利用方式相结合的饲喂模式,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1999年,鄂尔多斯市在局部地区实行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展开了舍饲养畜工作,由于国家对草原生态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在这些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农牧民对建设草原、保护草原、合理利用草原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从2004年开始,全市已经有942个村、嘎查,467.5万只牲畜实现了舍饲圈养。
沙漠里绿树成荫
在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隔”的治理模式,通过生物锁边林草带、天然十大孔兑及穿沙公路切割治理,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已经达到了25%;在毛乌素沙地,采取“庄园式生物经济圈”的治理模式,运用封飞播造等措施综合治理开发,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经达到75%;在干旱硬梁区,采取“窄林带、宽草带、灌草结合”的治理模式,在林业建设的同时也为舍饲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在丘陵沟壑区,采取“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的治理模式,在极大改善生态景观的同时,也使“地球癌症”砒砂岩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明显减少。
在分区治理模式中,林业科技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抗旱造林、飞播造林、水冲沙柳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建设中。特别是水冲沙柳技术,投资较少,操作简便,效率显著,熟练工每30秒可在沙漠中种植一棵树,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成为鄂尔多斯人对抗沙漠、撒播绿色的强力手段。
该市还创新引导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伊金霍洛旗积极鼓励企业和农牧民提前造林,国家和自治区下达计划任务后,将其纳入工程范围并进行检查验收,成活率达标后支付工程款;乌审旗对按照国家造林规程集中连片造林达到一定规模的,经验收达标且符合项目要求,落实生态建设项目,给予资金补助;达拉特旗积极推行补贴性造林,优先由项目实施地群众承担项目建设,鼓励农牧民自己造林、承包造林,村社组织造林,确保农牧民直接受益……从而形成了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参与的防沙治沙格局。
蓝天白云辉映相伴,城镇乡村绿色环绕,大漠绿洲一望无垠,人与自然共处共融,生态文明诗韵流淌。如今,以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的壮美画卷正在鄂尔多斯大地徐徐展开,并生动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
炎炎夏日,杭锦旗塔然高勒管委会乌点布拉格村村民李凤明骑着摩托车,悠闲地在村里的林地之间观察林木的生长情况。李凤明坦言,“以前每到夏天,我们连一个庇荫的地方都没有,特别是在春秋两季,狂风怒吼,沙土漫天,出去走上一趟,眼口鼻和衣服里全是沙土。现在的环境真的改善了好多,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绕着村子走上一圈,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李凤明是该村的退耕户,今年60岁,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2016年,他家的退耕面积是143亩,共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233200元。“环境好了,小日子也蒸蒸日上,只要有空闲时间,我都会骑着摩托车绕着林地义务护林。”
干旱区绿意盎然
井背塘,一片生命的绿洲,一朵荒漠之花,一个对于人类未来的祝福。25年来,农家女殷玉珍在荒无人烟的毛乌素沙地深处植树6万亩的事迹,震撼了世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殷玉珍从1985年开始,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自筹经费,历尽艰辛,与荒漠及肆虐的黄沙展开了殊死搏斗。25年来,在防治沙漠化这条路上,殷玉珍从没有停下斗争的脚步,她用勤劳的双手植树60余万株,筑防风沙障2万多亩,建成了近6万亩的绿洲。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当地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70%,植被覆盖率由45%提高到85%。殷玉珍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力争改变鄂尔多斯生态状况的新生力量。
“十二五”以来,鄂尔多斯市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鄂尔多斯的奋斗目标,将防沙治沙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国家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与重点区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相结合,组织动员市旗乡三级干部职工参加义务植树,全市共建成义务植树基地236个、总面积达到60.55万亩,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5%。
2008年以来,该市启动了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工程建设,建成1个市级6个旗区级防火监控指挥中心和69个野外监控点的防火远程监控系统,监控面积达2.17万平方公里,监控覆盖率达到了89.1%,基本覆盖了森林重点火险区域。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市已经成功建成了集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基础地理信息、荒漠化动态监测、森林资源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覆盖全部林业核心业务的“数字林业”核心平台,14个核心业务系统和1个林业基础数据库总库全部投入运营,林业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保护区7个,旗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总面积1346.7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0.35%。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国家级生态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自治区级森林公园3处、国家沙漠公园建设试点2处,全市植物种类达1195种,野生动物达1300余种。鄂尔多斯人用智慧、勤奋取得了优异的防治沙漠化成效,2013年、2015年,鄂尔多斯分别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今天的鄂尔多斯,在全市科学推进荒漠化治理工作中,一项项独具魄力的举措、一句句催人奋进的口号、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串串令人炫目的数据……见证着鄂尔多斯的变化和努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鄂尔多斯人,在通往绿色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