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22个民族 凝聚前行的力量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兴科社区安代舞团。 胡日查 摄
“最美家庭”韩亮一家。 欣闻 摄
民族特色浓郁的安代舞。 马建荃 摄
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 耿学军 摄
补齐民族社区基础设施“短板”。 马建荃 摄
  □胡日查 高敏娜

  这里是洒满民族团结进步种子的热土。

  这里是盛开民族团结进步鲜花的胜地。

  这里是结满民族团结进步果实的家园。

  1947年,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在这里诞生;2013年,这里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13个试点地区之一。2016年,国家民委正式命名这里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成为全区唯一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

  兴安盟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和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全盟168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8%,蒙古、汉、回、满、朝鲜等22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历久弥坚。

  半个多世纪以来,兴安大地发生了丰富而深刻的沧桑巨变,而不变的是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坚实的工作基础。如今,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植根于蒙汉各族人民心田,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兴安大地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168万兴安各族儿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殷切希望,努力让兴安这道北疆风景线更加亮丽。

  形成一盘棋意识

  兴安盟委、行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指示,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切实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跳出兴安看兴安,自觉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放到兴安盟改革发展战略中部署,放到内蒙古民族工作大局中谋划,放到全国民族工作全局中思考。

  盟、旗两级均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了“一张图”引领,形成了一盘棋意识和一股绳合力。确立了以实施经济发展提速、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民生质量改善、民族文化传承、扶贫开发攻坚、和谐兴安建设、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干部培养9项重点工程为总抓手的创建工作基本思路,走出了一条以创建工作为主线、以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路子,让城乡各族群众通过参与创建工作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过程中,兴安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着力点,大力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全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实施了一批批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生工程。

  推进基础设施向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区覆盖、城市文明向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区辐射。实施了白阿铁路扩能改造葛根庙至乌兰浩特段、文得根水库项目、绰勒水库下游灌区项目、乌兰浩特机场改扩建项目等一系列项目,极大改善兴安盟发展条件。

  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兴安盟每年将60%农牧业产业化扶持资金投向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少数民族农牧民纯收入提高3000到5000元,受益人口达22万人。投入近2亿元资金,精心打造了义勒力特、哈拉沁、满族屯、三合村等一批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特色村寨,大大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

  全面落实“三到村三到户”等精准扶贫举措,投入信贷、引导资金11亿元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筹集8.6亿元用于贫困户教育、住房和医疗保障,2016年,该盟实现稳定脱贫2.4万人。

  一道道民生盛宴,让兴安盟各族儿女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优惠措施的实施,一个个关乎全盟发展大计宏图的展开,正将兴安盟推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为蒙汉各族人民带来新福祉。

  2016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2.5亿元,同比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23.6%,首次突破30亿元大关。全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区前列;兴安盟各族群众共享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4279元、8533元,增长8.4%和8.1%。

  传承多民族文化

  作为全国蒙古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兴安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都对兴安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兴安文化的底色,是兴安盟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兴安盟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将民族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其中,积极保护传承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融与创新。

  高度重视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保护,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工作条例》,蒙汉文字并用率达到95%以上。在自治区率先成立蒙汉双语控申接待室,全面实施蒙汉双语诉讼制度。开通蒙汉双语广播电视频道,覆盖全盟所有蒙古族聚居区。在窗口和涉农涉牧单位开展学习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活动。平等对待各民族文化,大力选拔培养使用各民族干部,多方提高蒙授学生汉语教学水平,鼓励汉授学生学习趣味蒙语。

  同时,积极推动文化遗产实现有效转化和利用,使一大批文化遗产项目进入保护名录。目前,该盟已经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6项,盟级非遗项目152项。构建文艺精品创作体系,创作了一批既便于基层演出、又有利于市场运作的优秀作品。几年来,共有23部歌曲、戏曲和舞蹈作品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乌兰浩特市以“红城文化节”为载体,依托传统节日和民族风情,开展了原创歌曲征集汇演等文化活动;阿尔山市借助杜鹃节、圣水节、冰雪节等节庆,生动演绎和传承林俗、民俗文化;扎赉特旗积极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乌力格尔等20个项目已经列入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科右前旗的四胡协会、安代舞团等10多个民间民俗团队,每年在边境地区、农村牧区、社区、军警营等地演出120余场次;突泉县在强化蒙古族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将蒙古族文化融入健身场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博物馆等文体设施建设和特色村寨建设,推广蒙古族体育健身项目,编演蒙古族曲艺节目;科右中旗在实施“54321”工程的基础上,将乌力格尔、好来宝、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等民族文化列入乡土教材,在民族中小学开设四胡、马头琴等民俗文化课程……

  兴安盟把先进文化建设自觉融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民族文化彰显区域特色,共同建设各族群众美好的精神家园。以文化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民族餐饮、服饰、乐器和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以草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依托,发展了红色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马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实现了有效保护、传承。

  不仅如此,近年来,兴安盟还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增强“五个认同”。在《兴安日报》等媒体长期开设专栏,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机关、街道、嘎查村等有针对性地编印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手册,发到各家各户。组织离退休老干部组成民族政策宣讲团深入基层,用蒙汉两种语言巡回宣讲。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得到了各民族间的认同,文化上的交流更带来了情感上的亲近,这些都为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凝聚了精神力量。

  共创大团结格局

  民族团结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用心呵护和自觉行动。

  如今的兴安盟,每一片土地上,都因“民族团结”这四个字而生动,每一个人都因“民族团结”这四个字而行动。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城镇社区开展起“邻居节”“手拉手·心连心”结对帮扶互助活动;学校举办了“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之花香溢校园”等教育活动,抓好民族团结的希望工程;兴安军分区边防连队通过“学蒙语,办好事”和“警民共建,固边爱民”主题教育活动,增进了军民团结;乌兰浩特火车站组织山丹花爱心服务队,提供蒙汉双语服务……近年来,通过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部队、进社区、进军营和进寺庙,兴安盟“民族工作大家做”“民族团结靠大家”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一件件小事、一个个微行动,汇聚起民族团结的强大正能量,同心协力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挺进。

  为了不断扩大创建活动的影响力,兴安盟还组织开展了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的“携手奔小康”活动,同时开展了以落实民族政策维护合法权益为主题的“党群连心”活动和以民族团结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为主题的“争创先进模范”等主题实践活动。此外,还开展了民族政策知识竞赛、为民族团结进步建言献策、贯彻民族政策从我做起等活动,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好青年好少年评选、优秀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好家庭好邻里评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十佳窗口”评选命名等活动。

  全盟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切嘱托,坚持强边、稳边、富边相统一,努力打造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谐稳定的亮丽风景线。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兴安盟没有发生涉及民族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案件,治安案件下降55%,8类主要刑事案件案发率下降20%。

  截至目前,兴安盟3个集体、4名个人受到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2个旗、市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旗、示范市,15个单位成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盟、旗两级累计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396个、模范个人3368名,命名了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评选了60个民族团结好家庭、好邻里,培树了2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窗口。

  民族团结花绽放,多彩兴安共繁荣。从工厂企业到边防哨所,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牧区,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支民族和谐团结的同心曲,响彻这片红色沃土,萦绕在每个兴安人的心头。

  站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的新起点,兴安盟各族儿女将倍加珍惜当前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族工作,描绘出更加壮美的民族团结新画卷,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优异成绩向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地方时评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观察·兴安
   第10版:观察·兴安
   第11版:观察·兴安
   第12版:观察·兴安
22个民族 凝聚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