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遏制“假婚姻”需要制度堵漏

  □张玉胜

  婚姻本是件庄严神圣的人生大事,是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子。但面对落户、购房、买车、拆迁等诸多利益的诱惑,婚姻却成了任由揉捏把玩的橡皮泥,甚至由此催生出一条利润丰厚的灰色利益链与产业链条。遏制“假婚姻”频发势头,既需正本清源的道德引领,更需查漏补缺的制度完善。

  与商品经营中的弄虚作假不同,拿婚姻当儿戏的“假结婚”“假离婚”,看似只是为达成某种个人图谋而耍出的小聪明,但利益追求的背后实则是动摇了和谐社会根基。比如,淡薄了婚姻家庭观念,践踏了诚实守信的价值底线,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无端增加了社会公共成本,极易衍生出侵害他人经济与人身权益的民事纠纷。故此,围剿假婚姻的“打假”行动,更具匡扶社会正义、捍卫法治尊严、维护稳定根基的重大积极意义。

  笔者赞同“婚姻观念的物质化是主因,制度漏洞是诱因”的基本判断。矫正物化的婚姻观,的确需要加强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引导民众树立正确人生观、婚恋观和价值观,但鉴于婚姻观念当属道德范畴和“假离婚”性质不好判断等客观现实,制度漏洞这个诱因就成为亟待补救的硬伤与短板。

  诚然,“假婚姻”本质上的确是一种投机取巧的不良社会风气,但有机可乘本身就是对漏洞百出的制度缺陷的反讽。我们反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道德行为,但其也在提醒我们要通过制度完善和机制健全来阻断投机者的念想。试问,一个能够诱发全村160多对夫妻中绝大多数都“假离婚”的拆迁补偿政策,是不是存在明显的制度漏洞?

  正如我们要达成从“不敢腐”到“不能腐”再到“不想腐”一样,要实现遏制假婚姻“不做假”目标,绝少不了“不敢假”的查究问责和“不能假”的制度堵漏。比如,通过各种制度性设计的措施衔接与操作,让房屋真正回归“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本源属性,还用得着人们煞费苦心地“假离婚”?治理悖德逆法的“假婚姻”,或可对政府展现决策智慧、提升管理水平产生倒逼效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特刊
   第14版:特刊
   第15版:特刊
   第16版:特刊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学习论理
   第06版:论道
   第07版:论道
   第08版:评论
   第09版:特刊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辣语
遭遇偷窥
有情怀的人自带光芒
“刷单入刑”打响反炒信第一枪
遏制“假婚姻”需要制度堵漏
安全防范不能“见子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