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毓洋,男,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禁毒专干。他2011年毕业后一直从事社区最基层的工作。2014年,他被委任多伦县社区戒毒工作站禁毒专干,他这一个人的工作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开始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全区闻名。
一套旧桌椅起家
2014年,多伦县禁毒办在全县社区筛选后选中了边毓洋所在的社区作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办公地点。社区书记将这份工作交给了恰好路过的边毓洋,随意给他安排了一个办公室作为社区戒毒日常办公使用。一个没有玻璃的档案柜、一把不能靠的椅子和一张斑驳的破旧办公桌是他当时所有的办公设备,而这些是从其他单位要来的淘汰掉的破烂办公桌椅。
刻苦认真学习 加班加点工作
边毓洋从小做事情就有一股“干就要干好”的劲头。为了做好这份内心喜欢的工作,在既无人指导又无经验可鉴的情况下,他自学《禁毒法》《戒毒条例》、社会学、心理学并参加相关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社区戒毒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他还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习全国社区戒毒工作成绩优异地区的先进经验。努力终有收获,他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光学习笔记就积累了4本。
不惧艰辛 不畏危险
社区戒毒工作本身难度很大,吸毒人员在面对没有执法权的禁毒专干时,经常采取轻视甚至蔑视的态度,工作很难开展,而且吸毒人员在非理智的时候,具有攻击性,这也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增添了危险性。
戒毒人员闫某是一名资深“毒虫”,因吸毒败光了他丰厚的家产,妻子扔下了襁褓中的女儿离他而去,他的父母也与他彻底断绝了关系。而闫某以前更有吸毒后产生幻觉,在零下20°的冬季午夜脱光了衣物拿刀上房“砍人”的劣迹。面对着这样劣迹斑斑的人,边毓洋同志并没有弃之不理,而是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帮他挽回了亲情,找到了能糊口的工作。
2015年的春季某天半夜11点半,边毓洋突然接到了闫某的电话,电话那头闫某大喊大叫道:“老子给他干活他不给钱,我现在就劈了他!”边毓洋赶紧询问他具体的过程,原来是闫某干活有半个月时间,去找老板讨要薪水,但老板以不足一个月为由拒绝支付并谩骂了闫某。这种事情如果控制不好就会酿成极为严重的刑事案件。边毓洋找到了闫某,满嘴酒气的闫某挥舞着斧子在屋里大声叫骂。边毓洋向禁毒大队领导悄悄的发了一条信息,然后进屋站到了闫某的身前,看着闫某严厉的喝到:“你干啥呢,丢人不?先把斧子扔了!”闫某眼神直勾勾的盯着边毓洋好久,斧子哐啷一声掉到地上然后抱头痛哭:没有人管我,谁都可以欺负我!我要弄死他!
边毓洋拿了件衣服披到他身上,耐心细致地做其思想工作,解开他的心结。待闫某情绪平息后,边毓洋拾起闫某的斧子出了门,给队里领导报完平安后他才发现后背的汗水已经打湿了衣服。
作为全县唯一的一名禁毒专干,边毓洋对全县50余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各项信息了若指掌,他的手机对所有戒毒康复人员24小时开机。而与戒毒人员的交谈、尿检、经验总结归纳、家访等只能是在下班后占用休息时间去干,因为在日常8小时工作时间内,他还兼任所在社区的综治、司法、卫生、征兵统战等工作。最忙的时候,他每天能接打200多个电话。
开拓创新 成绩突出
边毓洋打造了社区戒毒“一站二室三基地四平台”的“多伦模式”,创建了“绿色新生”工作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戒毒人员整个社戒社康过程。通过科学化、人性化的戒毒手段,使社戒社康人员“敢于戒、乐于戒、彻底戒”。为了更好的管理戒毒康复人员,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经验,建立了吸毒人员颜色预警管理办法,根据颜色预警,建立相对应的工作管理策略,调整相应的管控程度,做到工作有条理有目的,既能快速有效的管控社戒社康人员,也能预防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在边毓洋的努力下,工作站管理的戒毒康复人员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期间,未发生一起由戒毒康复人员引起的重大刑事案件,50余人中仅有4人因违反社区戒毒协议被公安机关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正在接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人员中,有12人参加了工作站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4人经常自愿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活动,1人由社戒人员转化为禁毒义工。
2015年,边毓洋这一个人的工作站被国家禁毒委授予“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点”称号。2016年,锡林郭勒盟禁毒委在多伦县召开“全盟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现场推进会”,工作站作为唯一观摩点迎接全盟各级领导参观学习,边毓洋担任现场解说,在大会上为各级领导介绍“多伦经验”。2016年11月,边毓洋被自治区禁毒办邀请,为全区新招录禁毒专干授课讲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2017年5月,边毓洋参加全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优秀教案评选,在自治区65名选手中拔得头筹。
边毓洋是一名普通的禁毒专干,他每天的工作围绕的是我们永远看不见、不理解、不关心的“特殊人群”,工作性质决定了他面对的是艰难险阻、寂寞平淡。对边毓洋来说,最好的成绩不是证书奖牌、不是领导表扬同事称赞,而是戒毒人员能够真正戒除毒瘾回归社会。他说,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