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发展纪实
走进边防部队进行慰问演出。
乌兰牧骑队员正在演出。
“牧歌唱给延安听。”
乌兰牧骑队员在草原珍珠节上致祝赞词。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美丽富饶的苏尼特右旗”专场晚会。
乌兰牧骑在草原上演出。
  □文/巴依斯古愣  张艳敏  图/孟克  张艳敏  萨其拉

  90岁的巴彦格日勒老人一生都与乌兰牧骑、家乡的古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彦格日勒把古树视为生命般重要,几十年来一直守护着古树,期待着古树能够发芽开花结果。在古树下,巴彦格日勒老人给女儿、孙女讲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这是她与“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正在全区各地巡演的蒙古剧《生命之树》的原型。该剧讲述了我国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对事业的热爱,对乌兰牧骑的情感。故事之动人、情景之感人,让每一位观众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这是一个缩影,更是一种见证。回忆中见证了乌兰牧骑的成长,见证了从建国初期至今乌兰牧骑的发展变化,印证了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民族文化和文化自信。

  乌兰牧骑记忆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建立起文化馆,而草原地广人稀,文化馆并不适合建在牧区,因此,我区有了“在牧区怎样丰富牧民文化生活”的构想,并在苏尼特右旗开展试点工作,全区乃至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这样带着党的殷切嘱托,在苏尼特右旗正式成立。

  “几十年了,第一支乌兰牧骑刚刚成立时,我们这里当时是试点,只有9个人,伴随演出的只有两辆马车和一些简单的乐器、道具,还有就是我们的队旗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第一代队员伊兰老人回忆说,“那会儿,我们赶着马车,走进牧区,夏天是高高的太阳顶在头上,冬天是厚厚的积雪陷住了马车,现在想想真是辛苦,可是当时并没有觉得有多苦。我们9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只要想着能为基层群众演出,心里就特别激动。”伊兰老人动情的讲述着。

  伊兰老人说,当时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乌兰牧骑的9名队员与广大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自编自演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牧区生活和广大牧民的心声,鼓舞牧民热爱家乡、热爱草原,从而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

  当提及1964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9名队员第一次迈上首都舞台、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时,伊兰老人激动了,转身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一张一张的介绍起来。

  “我们演出的节目都是反映牧民生活的内容,比方说打草舞、接羔舞、剪羊毛舞,演的小品内容多是讲懒汉不爱劳动的或者劳动模范的,所以很受欢迎。演出结束后,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心情非常激动。”看着久久端详着照片,沉浸在回忆中的伊兰老人,可以感受到从她心底洋溢出来的幸福。

  作为第一代乌兰牧骑演员,伊兰老人从内心散发出来的自豪感,以及对舞台的情感、对乌兰牧骑的热爱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如同《生命之树》中的主人公一般,坚定而热烈。

  乌兰牧骑情怀

  如今60年过去了,虽然期间经历风雨,但是在几代乌兰牧骑人的努力下,第一代乌兰牧骑的光荣传统却一直薪火相传,流传至今。队员们始终发扬优良作风,保持“一队多用”的特点,以演出、宣传、辅导和服务四大功能为宗旨,长期扎根活跃在草原。从解决牧区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的实际情况,到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提升牧民的幸福指数,乌兰牧骑人始终不懈努力着。

  紧抓基层文化发展机遇,乌兰牧骑的队员分成多个小组在牧民生产闲暇时走下去,为他们表演精彩的民族节目,宣传党的政策、科技知识等;同时抓住各苏木(乡)镇、嘎查(村)每年举办那达慕、文化节等有利时机,主动参与进去,辅导他们编排节目,帮助基层文化站开展好牧民自己的演出。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乌兰牧骑文化的魅力,乌兰牧骑演出队还走进各驻地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社区等进行业务辅导,并在各类活动中无偿提供设备、服装等,以此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平均每年深入牧区演出百余场,年平均行程2万多公里。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现任队长孟克说:“我们的乌兰牧骑诞生于基层,文艺节目创作灵感也来源于基层,在服务基层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让它发扬光大。”

  确实如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为牧民群众演出的同时,注重挖掘文艺素材,激发创作灵感。

  《回想曲》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自编自创的精美舞蹈之一。它以几个年轻小伙子进城创业生活后,又怀念在草原上扬鞭放牧、纵情歌唱的真实故事而改编创作的。舞蹈《回想曲》节奏紧凑、旋律悠扬、动作柔美,表达了草原儿女对辽阔草原的热爱和对家乡美好远景的向往。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因此荣获了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汇演编创和演出一等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累计深入牧区、厂矿、社区、部队及旗外演出达1万多场(次);累计完成艺术创作近3000部,荣获各类奖项600多个。

  近年来,顺应形势,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充分发挥对外宣传作用,先后与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进行交流演出和学习培训,赴国家农业部、东海群岛等地进行演出,还去香港、澳门等地演出过。

  自2012年开始,作为草原文化名片,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携草原芳香走出国门,赴美国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蒙特利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展示了草原原生态民族歌舞的精彩,让世界人民更多更好地了解了草原文化。

  乌兰牧骑精神

  为了更好地发展乌兰牧骑事业,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提高认识,认真抓好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使每一名队员深刻认识到乌兰牧骑所坚持的“二为”方向的价值取向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是一致的。经过不断摸索,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已经有了自己学习、排练、创作、演出、练功、培训等一整套制度,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真正保持了队伍素质强、技能好的良好形象。如今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已经从第一代9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40人。每一代人都靠着不变的乌兰牧骑精神,树立好这面草原旗帜。

  乌兰牧骑精神是什么?每一代队员都有着不同的答案。

  今年已经56岁的队员乌力吉图依然奔赴在演出一线,好来宝作曲和大提琴尤为拿手。“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乌力吉图说,这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年轻一代的队员黄小云回忆:“记得有一次赴边境嘎查演出,返程时车坏了,修好需要很长的时间,当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全车30多名队员毫无怨言的选择了徒步回家,有的队员走了10公里路才回到了家,有的次日凌晨2点多才到家。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受到了深深的震动。现在回想起来,当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大家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我认为不怕苦、不怕累就是我们的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支“草原文化轻骑队”紧紧追随时代发展,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始终不渝地沿着国家指引的方向开拓前进,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使乌兰牧骑精神历久弥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讲到。以此为引领,乌兰牧骑不断发展着,乌兰牧骑旗帜依然保持鲜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始终努力奋斗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发展纪实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要闻
   第11版:论道
   第12版:先锋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7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8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9版:观察·锡林郭勒
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