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过37年的砥砺奋进,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用创新打造医疗服务质量,用科研推动学科建设跨越,用责任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医院紧跟医改步伐,放眼未来,苦练“内功”,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由最初的精神病疗养所发展为今天的精神专科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新近被冠名为呼伦贝尔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卫生学被评为呼伦贝尔市临床医学领先学科、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重点学科。这标志着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创新和发展的征程中,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开启了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事业的新篇章。
在呼伦贝尔市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被誉为心灵的守护者,他们就是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人。
走进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你的脚步是缓的,你的心是暖的。置身其中,细细打量、细细思量,你会觉得这里有一种“气场”,这种“气场”瞬间会让你感到周身也是满满的正能量。
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至今也不过走了37个春秋,如今已俨然是精神专科三级甲等医院。1980年建院时,床位只有20张,医护不足10人。直到2008年,医院仍地处远离市区十多公里的一个山坳里,建筑面积只不过3451平方米,床位150张,且设施简陋、房舍破旧、通信不畅、人员不齐,医院也只是单纯地对精神疾病进行诊治,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看护。缘何短短的几年就华丽蜕变?
一套班子
一个带头人
2009年,一个放眼长量,积极为民想办事、能办事的领导班子组成,开启了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大跨步”发展的新时代。班子组成伊始,他们就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医院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条件,认为首先应解放思想、解放思维、解放双眼,跳出医院看医院,在一个更广大的空间内重新确定医院的发展坐标。应充分利用医院划归呼伦贝尔市直属管理后,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移址、投资兴建现代化新医院之机,全社会空前重视精神(心理)之势,将医院的立足点放在国际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全市人民的精神卫生水平”这个根本问题来做文章,坚持科研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的发展战略。他们确立了以创建“精神专科三级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和自治区文明单位为载体,以“从整体上增强全市精神卫生防治能力,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水平”为内容的发展总目标。明确总目标之后,他们又进一步确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院方针和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强专科、大综合”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和“在办院兴院上坚持以医务人员为本位,在医患关系上坚持以患者为本位,在发展内涵上坚持以质量为本位,在管理价值取向上坚持以服务为本位”的发展理念。统一了全体医护工作人员的思想,为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个班子的带头人叫张雄,2011年度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2012年度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6年自治区“草原英才”。2009年上任伊始的干部职工大会上,他就讲,我们必须睁开眼睛看世界,在比较中方能找到自己的位置。5年之内我们要建成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的新医院;医院要实现由单纯治疗型转向预防、干预、诊断、治疗、康复、业务培训指导、回归社会一体化,从单纯药物治疗转向药物、心理、行为、物理、音乐、中西医结合多种治疗,从重视对患者服务转向既对患者服务又为全社会人员精神(心理)卫生健康服务,从封闭管理转向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开放管理的格局。
他认为,医院今后的发展,要紧紧抓住最核心的“人”字,要坚持人文情怀,彰显人性光辉。他告诉医护人员,我们所从事的是关乎人个体及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心”的工作,塑人“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需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光荣的职业。把医院建设成为“心灵的驿站,健康的家园”是我的使命担当,也是大家共同的任务。着重“心”育,建设和谐社会,则是历史对我们的挑战。他提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健康的心理成就健康的人生”。他强调指出,一所医院的发展,不仅要看它的大楼、设施等硬件,更要看它的理念、价值、精神、文化等内涵性的东西。不管什么时候,管理者都要谨记一点,方向比努力要重要的多。
班子成员和他们的团队一头扎进建设新医院的进程中,义无反顾。院长张雄任总指挥,严格督导;党总支书记王洪刚拖着病腿,现场办公;副院长乐海吃住在工地;办公室主任王雨玲,严把质量关。在建设花园式医院中,党团员、志愿者冲在最前面,他们顶着寒风和沙尘,挖坑栽树,每天干到晚上八九点钟。2012年7月,一所占地面积9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189平方米、按国家三级专科医院标准设置的新医院建成投入使用。旧貌变新颜,当红罗划过匾额,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文化、服务水平、医疗水平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年接诊患者4万余人次,好转治愈率达98%以上,床位使用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3年自治区领导对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中肯的评价道出了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近几年跨越式发展所取得的业绩。
一个团队
一桩事业
张雄院长认为,在医院发展的物力、财力、信息、人力等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事关医院的最终发展。“人”才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本钱。打造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团队才能成就精神卫生事业。
他们把突破点、着眼点放在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设上。院领导普遍认为,一家医院的开启,不是院门的开启,而是文化的开启;一家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医院是一家没有高度的医院。他们首先抓住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两个主体,解决为了谁和依靠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突出人本性、人文性。把员工作为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引导职工将个人理想和目标与医院共同的信念和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以追求人和技术设备的最佳结合为中心环节,以实现医疗、教学、科研的共同发展,创造为患者提供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医疗环境为目标。
以历史的视角,医院确立了“尊重、理解、诚信、平等、宽容、和谐”的院训,提炼出了“自强不息、创新奉献、精医厚德、关爱心灵”的医院精神,创作了院歌《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党的十八大以后,医院又适时提出“I Have a Dream”“中国梦、精神卫生梦、我的梦”,号召全体员工及每位患者都要有自己的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他们把以医院精神、信念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着重内涵发展。
医院将文化管理活动化,以活动为载体呈现文化理念、分享文化体验、增强文化功能、发挥文化效应。采用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心身等教育。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增强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组织新上岗职工岗前培训,前往医院旧址参观,了解医院艰辛的发展历程,通过举行新员工入职宣誓、护士节授护士礼、医师节授医师礼等活动,加强职工对医院及医院文化的认同感和医院发展的向心力;开展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和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谢氏家训等传统文化教育,以“道德讲堂”、升国旗、升院旗、唱院歌等为载体,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开展“三好一满意”“文明杯”规范化服务竞赛、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等活动为载体,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了以“释放激情、追逐梦想、凝聚力量、提升服务”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做到“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尊重人格”,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医院定期开展医院精神与医院院训讲座与讨论、监督员征求意见、医患换位座谈、随访患者与家属、随访患者所在单位与社区、到监狱进行警示教育、签字承诺等活动;建设多功能厅、员工娱乐活动室,购置了各种娱乐健身器材,定期为员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心身体检,开放宣泄室、职工之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切实为医护人员减压,发挥医院文化的陶冶功能。
伴随着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令这里充满着跃动的朝气和活力。在这种氛围的滋养下,医院文化建设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新景象:积极向上的心态覆盖了消极保守的行为,爱岗敬业的热情替代了得过且过的淡漠,永争第一的好胜置换了停滞不前的懈怠。
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人才的培养、引进是医院这几年来花费精力最多的一个问题。从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他们确立了医院与医务人员良性互动、双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思想,立足临床,抓制度、抓学习、抓科研,狠抓学习型医院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根据临床和呼伦贝尔地方实际,从2010年始,医院组织有关人员确定了十多项课题进行研究(至2015年底,已有7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在自治区获奖)。临床开展了心理治疗、顽固疑难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物质依赖、无抽搐电休克、经颅磁刺激、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等20余项新技术业务,填补了呼伦贝尔地区空白,部分达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先进水平。对患者采取的药物、心理、行为、物理、音乐、生物反馈、磁疗、工疗、农疗、娱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措施及在康复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病患群体、个体实施的太极疗法、心镜疗法、观鱼疗法、代币治疗、毛氏精神疗法、参禅疗法、正念疗法等方法居自治区前列。精神卫生学成为呼伦贝尔市临床医学领先学科、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开门办院,借“脑”发力。张雄院长说,这是我们医院几年来快速发展的一大法宝。聘请专家讲学,开展学术交流,每年选送多名青年医生到国内一流精神专科医院学习,使医院的发展有了后劲。医院现已成为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协作医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临床心理学研究基地、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教学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精神卫生教学实习基地、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呼伦贝尔学院心理学教学基地。
内培的同时,医院加大了人才引进的步伐,改变医院原有的人才结构。
钟玉涛等十多名精神科专业大学生已崭露头角,成为临床一线主力。引进硕士研究生5人,医、教、研,在本地区都是过硬好手。
袁焕英,长期从事护理工作,又担任过行政领导。张雄聘请她为院长助理、护理部主任。她抓队伍、抓质量、抓安全、抓服务,带出了一支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护理团队。
郭秀华,心理咨询专家。张雄聘请她为海拉尔心理咨询治疗门诊部主任。她面向全社会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治疗,造福本地民众,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孙霖,等级办主任;王顺英,内科主任;祁冬冬,检验科主任。
令人高兴的是,引进的人才和医院原来的同志很快就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融为一体,且为实现医院的目标同心同德。
一群特殊患者
一众爱心使者
这里的病房是封闭的,有的患者已住了几个月。“家”在这里有特殊的含义。护士康刘丽在“回家”的演讲中说“在我们封闭的病房内,将近700名患者,其中有三成是回不去家的,他们的双眼暗淡无神,没有家的希望。很多时候,患者、医生、护士,包括患者家属都忘了还有回家这么一回事,忘了他们还有家。面对这么多回不去家的患者,我们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那双时而浑浊时而清醒的眼睛什么都不做吗?我的良心告诉我,不行;我的医德告诉我,不行;我的人性告诉我,不行!我们在同一时间、地点扮演不同的角色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与患者‘同吃、同住、同呼吸,共同分担痛苦,共同分享快乐’。”
“对于封闭病房,中秋、春节是最难过的节日,我们不仅要为患者准备节日的食物和礼物,还要疏导患者的情绪,避免他们承受不住心理的压力,走入崩溃。”
其实,何止是中秋、春节?“零距离服务”就是他(她)们日常的工作,“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是他(她)们的工作内容。医护人员每天给患者喂水喂饭、搓澡洗衣,背患者上下楼,为行动不便患者穿衣穿裤、端屎端尿。因为护理人员不足,有的护士没等休完产假就上班,因为单位远、工作忙不能按时给孩子喂奶,每天中午在医院把奶水挤进瓶里以备婴儿食用;当患者大便干燥痛苦难耐时,护士毫不犹豫地用手为患者把大便抠出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常常忍受发病患者给予他们人身上的伤害和辱骂。即使这样,他们仍然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微笑面对,始终不渝地关心、呵护、服务患者。他们像哄孩子一样哄患者吃饭睡觉,又像子女一般守候在他们的病床前,还带领他们唱歌跳舞、谈天说地、下棋、做游戏。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患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在做好基础护理及疾病护理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适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给予患者“心理救助”。不但关心患者本人,更注重与患者家庭、单位沟通,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为患者架起医院与家庭、社会的桥梁,使患者顺利的回归家庭和社会。
“我们这里的护士年纪都不大,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连油瓶倒了都不扶一下,但在这里却又当护士、又当保姆,真是很不容易。”从业20多年的马护士长如是说。的确,为病人擦身、洗头、剪指甲、喂饭等等这些细致而贴心的照顾在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护士身上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她们是当代文明社会最可爱的人。
由于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许多患者对这里的护士有着很深的依赖。“我们这里有一个孩子,他快20岁了但只有一岁智龄,谁也不认识,但每次见到我都会叫妈妈。”马护士长说起这个孩子,一脸慈爱。
“患者如亲人”“有困难找护士”、“您的满意是我的目标”等护理服务承诺,“以人为本、爱心为灵魂、慎独为根”的护理理念,以“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求”的临床护理发展方向已深深地种在了他们心里。他们认为人们应从医学、人文学的角度看待精神病患者,他们和患有其它疾病的患者一样,是病人。他们发病时的表现只是疾病的表现,精神病患者也是有人权的独立个体,他们的人格应该受到尊重。全社会应该给予精神病患者足够的尊重和善待,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歧视。
一份社会担当
一串坚实脚印
张雄院长认为,医院名称的改变本身就意味着医院功能的延伸,职能的强化,在对院内患者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全社会人员精神(心理)卫生健康服务才可称作是“精神卫生中心”,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社会担当。
他们开门办院,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开放管理的格局。
举办医院开放日活动,让社会人士、患者家属、员工家属走进医院、走进病房。在院内加强对患者职业康复训练的同时,加强与社区卫生中心的联系,定期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稳定患者职业康复训练的有关工作。对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和康复指导,并进行适时的心理辅导。对生活有困难的患者家庭,组成青年志愿服务队给予帮助。建立出院患者随访记录,注重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和随访工作,同基层建立无缝隙链接。
医院加大了对人民大众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普及的力度。医院创办了《呼伦贝尔心理卫生报》、开设了“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网站”,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发消息、发通讯、办专栏、办专题、拍专题片、拍微电影等向大众宣传、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医院的微电影作品《心灵的家园》经综合评选入围“第二届中国医院微电影节”,并荣获“第二届中国医院微电影节”最佳团队表演奖。
对全市广大民众及警察、教师、医生、学生、IT行业、政府公务员等重点人群,进行心理知识讲座,缓解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的心理危机。在“世界睡眠日”“科普活动宣传周”“全国助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特殊节日,医院组织心理、精神卫生专家开展义诊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精神健康宣传材料、健康处方、严重精神障碍宣传手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报纸和宣传单数百万份,进一步提高了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障碍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
新班子组成伊始,他们就在网络和体系建设上做文章。2010年以后,医院积极构筑社会心理支持、心理卫生服务网络和公共服务网络。
医院相继成立了“呼伦贝尔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呼伦贝尔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呼伦贝尔市睡眠医学中心”等多个机构。在呼伦贝尔地区人口较密集的区、市建设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治疗门诊部”。心理咨询专家在深入农村、牧区、社区、学校、军营等宣传、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同时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心理援助热线。
医院以推进“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为载体,着重加强全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务人员走遍了呼伦贝尔的14个旗市区,走访各乡镇卫生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卫生所、社区诊所、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并完善了旗市区、街道(苏木、乡镇)、村(嗄查)三级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体系和以卫生部门为主体、社区为基础、社会相关部门参与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在全市建立67家精神卫生防治康复社区服务站,并开通了远程会诊,医院专家每周定期进行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康复指导、培训等工作。网络建立之后,医院全面开展了社区诊断复核、危险性评估、免费投药、常规化验、应急处置、随访等活动,培训项目管理人员近2000人次。2015年,呼伦贝尔市被确定为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区,具体工作由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完成。医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全市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患者检出率、年管理率、治疗率均处于内蒙古自治区领先地位。
天道酬勤
真情回报
几年间的跨越式发展,医院焕发出勃勃生机,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以来,医院先后收到患者的感谢信、锦旗和镜匾数百件,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呼伦贝尔市“文明单位标兵”、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呼伦贝尔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三好一满意”活动先进集体、内蒙古日报社授予的百姓口碑金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单位等多项荣誉。
如今,她已成为呼伦贝尔市的一张名片;她走出了一条以“心”慰“心”,以“心”育“心”的特色之路,她“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让心灵迷失方向的人找到了回家的路。
(本版图片由刘翌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