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是令我区文艺工作者欢欣鼓舞的一件大事。总书记的回信以十分简练的笔墨,既对乌兰牧骑的光荣传统、独特风采做出生动而准确的概括和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反复品读,仔细领会,感到意味深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再次强调文艺为人民的宗旨,这是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致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可以说,乌兰牧骑正是这方面的践行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所指出的:“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正因如此,乌兰牧骑作为中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是令人心生敬意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之后,引发我更多思考的是,我们身为内蒙古的文艺工作者,今后如何加倍努力,争取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更大作为,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就我本人作为一名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应担当的责任而言,首先想到的,是切实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加倍努力推进草原艺术研究。我认为乌兰牧骑即最为突出地体现出草原艺术的独特风采与文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知道,文化是文艺的内在根脉,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突出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关乎文艺自强,而文艺自强离不开文化自信。
进入21世纪之初,以我区为重镇的草原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展开,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它是地域的、民族的,但同时也是属于中华文化大系统的。这必然会对于推动草原艺术的发展、创新,以至进一步张扬草原艺术精神,产生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其一,草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会有力地助推草原艺术同样以自信的姿态登上时代的大舞台。其二,草原艺术可以自信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如何积极利用有利因素,切实发展包括艺术在内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实现其风采共呈、多元并存,是当代人所面对的新课题。其中,倡导并实现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自觉则是重要前提。草原艺术可以在草原文化自觉的前提下,自信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交流与传播。再者,草原艺术的创新可以成为草原文化自信的有效确证。
关于草原艺术如何创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学理层面提出一个粗略的思路:在当代新的背景下,草原艺术创新应以不断追求新的民族艺术个性为重要取向,同时张扬其富有特色的美学品格。为此,则需要在艺术本体方面,超越不适应当代审美需求的模式;在认识上,重视创新与自我确证,并融入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中。总之,富有创新性与高品位草原艺术的指归,应该既坚守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之根与文化之魂,又要符合当代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和谐旨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实现草原艺术的创新,与草原文化资源开掘与利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一切过去时代的文化资源,都有在当下文化语境中被重新阐释和创造性地开掘、利用的问题。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资源要想成为生动、鲜活的“现在时”或“现在进行时”,都必须与当代及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相联系。所以,要经历现代转换,使传统的草原文化遗产或资源,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成为具有丰富当代审美意味的作品。
总之,我们深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草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是大有作为的。
(作者系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