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市东北角苍茫的大青山脚下,坐落着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古路板村。村庄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就在这个占地仅7平方公里的小村落里,一项十分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被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来,那就是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路板村二月二龙灯节。
古老的古路板村蕴藏着多少历史宝藏?二月二龙灯节又寄托着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寒冷的冬日,记者走进古路板村,倾听她的故事。
200余年的驿站
古路板村的历史要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据传,当年有卜姓和云姓3家蒙古族人家最早定居于此,他们都是从山西过来的。由此,当时的村子起蒙古语名为“古勒崩白兴”,意为“三家村”。再后来,由山西过来的张姓汉族人家也定居于此。以后,村名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古路板”。几百年来,蒙汉村民在这里共同生息、相互通婚、和谐相处。
据介绍,自村子形成后,这里逐渐成了一个驿站,即俗称的“车马大店”,商人在这里歇脚、交易,曾经繁华热闹一时。这个驿站从清乾隆年间至近代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期间,一直存在,有200多年的历史。
仲冬的古路板村,掩映在半人高的枯草和苍劲的大树间,凸显出古朴与静谧之美。村北面有百年历史的敖包静静伫立。一处古旧民宅衬托出了村庄的诗意:木制的窗框上贴着窗户纸,窗棂上偶有喜鹊掠过,老人们在村头悠闲地晒着太阳。
虽然古路板村已整体搬迁至原村落南面的不远处,但是古村落余韵犹存。
探寻龙文化遗迹
说到古路板村,龙文化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大青山南坡,有一条长约20公里的石灰岩层,高高隆起于地表,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半山腰,人们便把这段山脉称为“蟠龙山”。古路板村就位于蟠龙山龙尾处,由于这座山和“神龙取水”“神龙降雨”等民间传说,便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龙文化。
位于村西头300多年历史的龙王庙遗址可能最能佐证龙文化在当地的悠久历史。在冬日的晨光中,饱经风霜的龙王庙遗址别有一番意境。虽然,在历史的洗礼中,龙王庙只留下东侧的残垣断壁,但这丝毫不影响龙王庙在古路板人心中的神圣地位。在龙王庙前,还有一棵预测树龄250余岁的白榆巍然挺立,粗壮的树干大约2个成年人才能抱得住,树上挂着的五彩经幡随风飘扬。几百年来,这棵挺拔的古榆始终守护在这里,见证了古路板村的风雨变迁。在龙王庙遗址正南方几百米处,还有一座建于民国18年(1929年)的古戏台遗址,古戏台的地基和东西侧墙均使用石头和砖为材料,保存还算完好,墙上的壁画清晰可见,色彩鲜艳,足见当年手工艺的精湛和匠人的用心。在龙王庙遗址西100米处,有一眼常年流淌的泉眼,当地人称其为“龙泉水”,泉水甚为旺盛,清澈见底。据村里人讲,泉水曾被拿到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过检测,富含很多对身体有益的元素。
二月二龙灯节
龙灯节是古路板村最盛大的节日,这个传统民俗几乎与村子的历史一样长。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龙灯、游九曲、赏灯山、放焰火、看大戏。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高金贵对二月二龙灯节的习俗了解至深。他介绍,几百年来,古路板村二月二龙灯节民俗活动是在龙班子的统领下组织开展的。龙班子俗称会手,也就是现在说的组委会。龙班子的班主是在村里选拔德高望重的人担任的,成员由村里人品好、踏实、勤奋的人组成。
今年53岁的卜有良就是现在的龙班子班主,也是古路板村二月二龙灯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是从已故的本家叔叔卜柱柱手里传承的这个项目。在舞龙队里,举龙头的人是非常讲究的,需要相貌、人格都出类拔萃,同时在家庭中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才能担任。卜有良已经连续舞龙头6年了,现在他也在培养新的传承人。
关于二月二龙灯节,有很多严肃而讲究的仪式。卜有良讲述,请龙是节日的第一项仪式,请龙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的前3天进行。请龙时,由龙班子牵头,民乐队鼓乐开道,村民随从,到龙王庙遗址卧龙处,由龙班子的班主主持请龙仪式,致请龙词,参与人员集体向龙行大礼。然后由10人将龙体请起。在鼓乐声、爆竹声中将龙请到村里空旷的地方,放在专门设置的木架子上,以便装饰、裱糊。所请的龙就是上年活动后将龙送到龙王庙卧龙处的龙。第二项仪式是饰龙,俗称糊龙。就是将龙请到村里重新裱糊、彩绘,装饰一新,使龙的形象丰满。装饰一新的龙在农历二月初一太阳落山前,由原班人员送到龙王庙遗址卧好,俗称“卧龙”。
“出龙”是二月二龙灯节的第三项仪式,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二傍晚。“出龙”首先要“起龙”,在一阵阵鼓乐声、爆竹声中,点燃旺火,主持人发表简短的起龙词,“起龙”后,龙头高高抬起,摇头摆尾。围着龙王庙遗址转三圈后,在旁边的龙泉水“饮龙”。饮完龙后,龙随鼓乐声下山入村,直到“黄河九曲阵”前。龙下山路过农家时,村民都会出来敬龙、祈祷、许愿,表达他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龙来到“黄河九曲阵”大门前,要举行敬龙、饮龙仪式。敬龙时,龙头高昂,龙身、龙尾异常兴奋,人们向龙头敬香、许愿等。饮龙,是将酒瓶打开盖,把酒倒入张开的龙口内,这个仪式传承了几百年,成为该村二月二龙灯节独特的龙祭祀仪式。之后就是转龙肚皮的古老传统习俗……直到深夜,舞龙才结束,送龙回龙王庙遗址。
在饮食上,龙灯节这几日也有特别的习俗:二月初一吃饼,意为“披龙衣”;二月初二吃饺子,意为“安龙眼”;二月初三吃面,意为“龙须面”。 此外,二月初二一早,古路板村村民都要到龙泉水舀第一勺水,寓意福气满满,一年顺顺利利。
亟需传承保护
古路板村二月二龙灯节目前有3位传承人,他们都已年过五旬。舞龙传承后继乏人也是令他们忧心的事,卜有良说:“舞龙传统技艺只能靠言传身授,村里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了,对舞龙很生疏,而我们现在这些舞龙队的主力大多上岁数了,恐怕也舞不了几年了。如何把这项流传300多年的舞龙技艺继续传承下去,现在我们这些传承人和政府都在想办法,希望从资金、政策、规划等各方面增加这项技艺的吸引力,让村里更多身体健壮、品貌好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据了解,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考察、借鉴外地的传承保护经验,绝不让这项流传数百年的技艺失传。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高金贵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通过人教人,传承习俗和技艺。只有一代代传承下去,才是活态保护。保护古老村庄的文化遗存,也是当务之急的事情。另外,要不断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其总体规划,使留存在乡间的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古路板村村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