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咫尺间

上世纪70、80年代,书信和电报是人们的主要通信方式。
上世纪80年代邮局的电话间。
上世纪90年代的BP机和“大哥大”。
  “摇把儿”——“按键”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13岁的严守一骑自行车赶到镇上,从上午排到下午终于用镇上唯一的一部“摇把儿”电话打通了矿上堂哥的电话……电影《手机》里的这一幕,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看来有趣的桥段,却是改革开放前最平常不过的一个生活场景。

  那时候,古老笨重的“摇把儿”电话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稀罕物,一般一个乡镇只有一部“摇把儿”电话。吴杰告诉记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出台政策放开了私人安装电话的限制,然而由于当时的拨盘式电话安装及通话费用昂贵,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装部固定电话,可望而不可即。人们还是常常跑到邮局或公用电话亭,排一两个小时的队,与亲友说十几分钟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90年代末,固定电话开始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开始慢慢普及,这时候的电话已经是按键式,还带有来电显示。“我10岁时候我家装了固定电话,我当时以为跟妈妈打电话的阿姨是住在电话线里面,被我妈妈嘲笑了好久。”出生于1989年的乌兰察布市民杨媛媛笑着说。

  进入21世纪,各种手机频频亮相,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QQ、MSN等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视频聊天,即使是远在天涯也能“面对面”地交流。据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发布的统计信息,截至2008年10月份,我区电信业务收入111.8亿元,全区电话用户总数1856.6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369.94万户,全区电话普及率77.48%,全区互联网普及率5.63%。

  随后,固定电话所承载着的不再是打电话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作为绑定宽带的宽带账号。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手机号作为宽带账号,而固定电话开始渐渐地退出人们的生活。

  □本报记者  院秀琴

  电报、电话、BP机、手机、互联网……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变咫尺”,现代通信科技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奔跑。改革开放40年间,内蒙古通信业翻天覆地变化,直接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让人们联系越来越便捷,沟通越来越顺畅,也让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的内蒙古显得越来越“小”。

  千里传书——电子邮件

  1983年,吴杰转业分配到兴安盟科右前旗工作,工作之余,他做了基层通讯员,常常给《兴安日报》供稿,每次给报社发稿件,只能写信,一篇新闻稿件在路上,就得走一周左右的时间。有重要的新闻线索想与报社联系,常常急得团团转,吴杰有时候甚至自掏腰包,给报社发电报,可是比寄信也快不了几天。吴杰告诉记者:“我的处女作是个小豆腐块,一条200来字的短消息,后来,越写越多,我不仅被多家媒体聘请为特约撰稿、特约记者,还成为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并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书信和电报几乎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远距离沟通交流的唯一方式。

  上世纪80年代初是电报最鼎盛的时候,电报是人们与外界联系最为快捷的通信工具,“但是发电报可贵了,一个字要几毛钱。所以人们竭尽所能减少字数,那时候人们读懂电报基本靠猜。”上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农牧场总局供销公司工作的孙占荣说,“而且有时候也很慢,耽误事儿!”

  孙占荣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1980年11月22日的一件往事:“我们单位的路太平同志突然接到电话通知,说他岳母病在车站候车室,要他快去接。他岳母住在河北省崇礼县,已经有11年没见面了,怎么会病在呼和浩特车站呢?原来老人临行前给女婿发了电报,让他接站,可是电报比火车还慢,结果到站无人接,又无处投宿,劳累一路加上着凉生气,就病在候车室了。本来母女相逢是件高兴事,由于电报投递不及时,倒弄得一家子恼火,老太太对女儿、女婿还憋了一肚子气。”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兴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电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淡出普通人的视野。

  现在,吴杰再想投稿,用电子邮件在一分钟之内就能把稿件发送给编辑。在吴杰看来,他能够在自己热爱的写作道路上一直坚持,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功不可没。

  “大哥大”——智能手机

  在固定电话从“装机难”变为“即要即装”的同时,把通信工具随身携带的群体也日渐庞大起来。

  腰挂“大哥大”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那时候,像砖头一样大小的“大哥大”,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能有个‘大哥大’,那你绝对是大老板!”呼和浩特市从事餐饮行业的马兵回忆,当时刚兴起的‘大哥大’最贵的高达10多万一部,后来3万元、1万多元不等。“我当时为了方便做生意,咬牙花了一万三买了一部。”马兵介绍,当时普通工薪阶层的月薪大约不到100元,“大哥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不过,‘大哥大’带着虽然风光,但是电池不耐用,信号也不好。”马兵说:“有时候正说到关键问题,没信号了,真让人头疼。”

  与“大哥大”几乎同时流行起来的,是BP机(寻呼机),人们通过寻呼台将信息发送到对方的寻呼机上,对方收到信息给发信人回电话。“我这是汉显的!”成为当时人们最热衷的炫耀方式。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手机已经彻底完成了从“贵族”到“平民”的转变,由一种奢侈品演变为现代人的日常必需品。

  据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发布的统计信息,今年3月,我区电信业务收入56.88亿元,电话用户总数3146.74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231.6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2915.11万户,电话普及率125.31%,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63.25%。

  如今,手机正在成为我们身边最无法离开的物品。除了打电话、发短信,手机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视频聊天、拍照、导航、阅读、看电影、玩游戏、理财、购物、打车、就餐……原本是互联网的一些功能,也逐渐加载到小小的手机上。而另一些存在于想象和科幻小说中的功能和场景,正在慢慢变为现实,我们正经历并创造着奇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读友
   第09版:经济周刊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病毒性感冒不是小病
电动自行车 限速25km/h
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咫尺间
原色纸巾是原色吗?
摘掉脸上的“红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