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最期盼的就是党组织能多为村民办实事,否则,说一千道一万都是空谈。”这是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泉湖镇永久村党总支书记王生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自2013年当选为永久村党总支书记以来,王生兵带领党员群众兴产业、谋发展,使永久村从经济上的“后进村”变成肃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由软弱涣散党组织变成肃州区基层党建示范点。“相比过去,永久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泉湖镇党委书记王建斌说。
永久村立足城郊优势,20世纪90年代就在泉湖镇率先发展蔬菜种植业。然而经过多年发展,村民依然沿用大田、小拱棚等传统模式种植蔬菜,导致蔬菜品质差、产量低,效益逐年下降。“大田亩产只有2000元,小拱棚虽然亩产3000多元,但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刮大风就破,下大雪就塌,劳作起来也不便,人要趴在里面干活。”王生兵说。
近年来,肃州区依托广袤的戈壁资源,通过在戈壁上建日光温室,并引进基质栽培、高效节水、智能化管理等先进农业技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不少城郊村适时改变发展方式,走起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路子,经济上突飞猛进。而原先走在蔬菜产业发展前排的永久村却掉了队。
“不是没想过建日光温室,但建一座要花费数万元,大伙儿一没资金、技术,二没党员干部带头发展,都不敢走第一步。”村民张正军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经济发展上不去,村集体经济薄弱。此外,道路年久失修、环境卫生“脏、乱、差”、农田基础设施陈旧等,这些都让群众对村两委颇有意见。
“过去村两委一年到头很少开党员大会,被肃州区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王生兵反思,群众对村两委工作不认可,主要还是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少,说空话的多,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要想赢得群众信任,党员干部必须沉下身去,了解群众需求。”一个多月,王生兵把全村460多户跑了个遍,深切感受到群众发展的迫切愿望和村两委凝聚力不强、找不到发展方向之间的突出矛盾。“老百姓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党组织行不行,关键看能不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王生兵说。
找到问题根源,就好对症下药。刚上任不久,王生兵就把掌握的情况和群众的意愿向村两委班子交了底。“打造城区‘菜篮子’的传统优势不能丢,关键是要顺应市场环境,及时对传统产业更新换代,走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道路准没错。”
说干就干。2014年,王生兵从肃州区争取到专项资金40多万元,村集体出资20多万元,动员4名党员率先建起了11座日光温室。同时,王生兵又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细账、做对比,发动群众,最终建起了永久村第一个百亩日光温室小区。他还聘请农技专家,通过开展经常性技术培训、田间跟踪指导、农村“土专家”培养,有效解决了产业技术难题。当年,永久村的日光温室就实现了投产、见效。
“日光温室种植西红柿、茄子、辣椒,用的都是高科技,管理方便,产量还高,亩均收入3万多元,跟过去比真是天壤之别。”村民张正军笑着说。
如今,永久村已经建成4个百亩日光温室小区,全村60%以上农户参与设施农业发展。在此基础上,王生兵多方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花卉苗木、果蔬采摘等新型农业模式,很多农户逐渐从传统蔬菜种植业向观光、采摘、休闲农业转型。2017年,永久村人均收入达到1.65万余元,是王生兵刚接任村党总支书记时的1.5倍。
去年,永久村用于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经济发展等项目的资金达600多万元,让村子彻底变了样。记者近日走访永久村看到,重新硬化的村组道路宽阔整齐,一直通到城区;农户房前屋后不见了成堆垃圾,村内干净整洁;新修的村民活动广场、图书室已经成为村民闲暇之余的重要活动场所,群众的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近年来,王生兵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2016年他荣获酒泉市“最美村官”称号。谈及这些荣誉,王生兵坦言:“做好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新华社兰州5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