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此,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推动“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各项任务落实见效的重要一年,是中国科协、自治区科协成立60周年。科协组织肩负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重要使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切实履行好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切实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三大攻坚战”,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凝心聚力。
发挥科普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向扎实推动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充分发挥科普在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内蒙古建设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就要在服务机制、产品供给和开放程度上下功夫。
一是以协同化创新科普服务机制。立足全局提高站位,加快构建各级科协组织协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成员单位协同、产学研协同机制,与社会各方力量一起为创新驱动发展营造优质的科普服务环境,为“四大重点人群”提供多元、高效、精准、普惠的科普服务,到2020年实现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从5.14%到10%的跨越提升。积极引进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全区150多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实施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行动,建设涵盖产学研各领域专家的智库体系,实现科普工作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二是以信息化丰富科普产品供给。开启科普信息化与科技创新“双引擎”,以科技专家库、科普阵地管理系统、科普志愿者服务平台、内蒙古科技馆虚拟展馆建设为重点,稳步提升科普阵地信息化水平。以“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为突破口,在校园、社区、农村牧区全面铺开“互联网+科普”行动。以“网上科协”建设为依托,搭建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网上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情感家园。组织实施百名院士专家科普传播百县行活动,不断丰富科普产品供给,推进科普工作和科技创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三是以国际化提升科普开放程度。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科技工作者交流,加强海峡两岸科技创新与合作,持续开展“一带一路”学术交流活动,举办海峡两岸科普论坛,组织参加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等,加大民间科技交流合作开放程度,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新时代科普和科技创新事业。依托行业和地方科研机构,强化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企业研发力量,助力企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其“走出去”步伐。
以实用技术推广普及为重点,向扎实推进自治区脱贫攻坚凝心聚力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更好地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是精准助力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增产增效。围绕贫困地区实际需求,积极组织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贫困地区的开发、引进、集成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牧业科研成果对增产增收的贡献率。培育贫困地区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实效。加大贫困地区农技协建设力度,每年在国贫、区贫旗县支持建立20个农技协会,支持有产业发展基础的贫困地区农技协建立联合会,促进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一村一品”,助推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提质增效。
二是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智增收。优化科普资金投入,每年在国贫、区贫旗县支持建设20个旗县科技馆、农村牧区中学科技馆,到2020年实现国贫、区贫旗县科技馆建设全覆盖,打造促进贫困人口增智的科普宣传阵地。着力解决科普工作城乡、区域、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三个不平衡”问题,在750个嘎查村、450个社区实施“科普中国”应用建设项目暨科普e站建设,为贫困群众增收提供科普信息化服务。巩固和深化“大联合、大协作、大联动”的科普工作格局,建立和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接受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人口至少掌握1—2项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增强贫困人口增智增收、自主脱贫的信心和能力。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向扎实推进自治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科协组织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激励各族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技报国的伟大事业中,在各族群众中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一是把科技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举办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内蒙古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围绕农牧民实际需求,大力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公共知识、法律道德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育更多热爱农牧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加大社区科普大学、科技馆建设力度,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城镇劳动者素质和创新创业热情。分期分批组织区直机关单位在内蒙古科技馆开展党员干部科技主题体验活动,更好地满足党政机关干部对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需求,巩固民族团结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是把激发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报国的热情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结合起来。优先支持农林牧水医等学会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旗县市结对,助力解决贫困地区生产和医疗技术瓶颈,以科技为媒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做草原上的科技轻骑兵,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奏响科技报国主旋律,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的科技含量,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科协工作要向“三个扎实”凝心聚力,就要强基础、重实效,延手臂、创精品。以完善组织建设标准、工作开展标准、考核评价标准为重点,大力推进基础建设规范化;以不断扩大科普工作覆盖面,增强时效性为路径,大力推进科普工作常态化;以打通科普和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方向,大力推进工作手段信息化;以把各类活动打造成国内领先、区内一流的精品为目标,大力推进活动开展精品化,切实把各级科协组织打造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科普服务之家、科技创新之家、科技报国之家,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逐步完善 科技人才选拔举荐机制
按照“坚持标准,确保质量”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内蒙古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工作,精心做好“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候选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等高层次人才推荐工作,调动我区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做好人才选拔举荐工作的同时,拓宽选拔举荐渠道,建立网上申报平台,加大对重点领域和掌握关键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推荐力度,为自治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积极搭建
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联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举办了以“创新争先、驱动发展、成就事业”为主题的首届内蒙古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促进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积极性。联合科技厅举办主题为“方法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全区首届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大赛,全区60余家企业、8所高校的174个团队参赛,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推选13个代表队参加全国创新方法大赛,包揽1个铜奖、2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举办“创客工坊”展示活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院士专家站建设,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47家,引进院士163人,专家1100余人,2家院士站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院士示范站。
持续开展
国际及海峡两岸科技交流活动
不断深化与国际科技社团的联系,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论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品牌活动。发挥与俄罗斯、蒙古接壤的地缘优势,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举办中俄蒙青少年科普研学活动。加强海峡两岸间的联系与交流,举办“海峡两岸科普论坛”“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组团参加“海峡两岸休闲农业研讨会”,通过一系列的科技交流活动,使台湾同胞情系两岸,心向祖国。
加大贫困地区
科普信息化建设力度
围绕落实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积极推进“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落地应用,加大贫困地区科普信息化建设力度,在全区12个盟市国贫旗县、区贫旗县和边境旗县的33个旗县750个嘎查村和45个旗县450个社区实施科普项目。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新闻网及中国蒙古语新闻网联合,用蒙汉双语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20个国贫、区贫旗县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捆绑有限项目资金1510万元,加强科技场馆基础建设、科普e站及科普信息员队伍建设,在全区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936个、社区e站256个,大力提升青少年、农牧民科学素质。
打造精品化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认真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内蒙古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大型活动已成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品牌活动,受到全区青少年的欢迎。特别是内蒙古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成功举办33届,从旗县竞赛到全国大赛,每年全区约有30万名青少年参与其中。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青少年对科技的热情,进一步发挥了科协组织在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内蒙古科技馆 参观体验人数突破100万
内蒙古科技馆作为自治区重要的综合性科普场馆,在做好常规科普展览的基础上,依托展厅展品资源策划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品牌科普教育活动,“欢乐童趣科技六一”“少年派的西北漂流记”深度研学五日夏令营“共筑航天新时代”等主题活动,吸引大批青少年来到科技馆感受科技魅力。“馆校结合”教育活动、特效电影展映活动,激发了观众对科学的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展教活动,内蒙古科技馆参观人数突破100万,对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开展科技信息服务 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坚持以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目标,面向我区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信息服务产品应用推广”项目,为企业提供跟踪培训、转化应用、案例培育、成效分析、培养知识产权开发应用人才等精深服务。开展科技成果线上线下转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快速对接,帮助企业引进吸收先进技术改造提升落后产业。建设完成我区首家公益性的线上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内蒙古科技交易所,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综合性服务,为助推企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蒙古文 科普信息化建设
创建“科普草原”蒙古文微信平台,将“科普中国”以蒙古文的形式和《身边科学》数字期刊一起呈献给广大蒙古族读者,使蒙古族群众更加方便及时地学习科普知识。同时,结合牧区特点和需求,编辑出版并赠送优秀科普图书《新编农牧民科普系列丛书》5000册。承担“少数民族东风工程二期民文数字出版项目”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专项扶持项目”,投资500万建设蒙古文科普数据库。通过加大蒙古文科普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牧区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带动蒙古族农牧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市、旗县实现 科技馆全覆盖
巴彦淖尔市科协积极推进科普场馆建设,相继在所属旗县全部建成科技馆,成为我区第一家市旗县全部建成科技馆的地级市科协。
为激发青少年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使科学知识更易于走近青少年学生,巴彦淖尔市还将科技馆搬进了校园,在巴彦淖尔市一中、临河五中建立了校园科技馆并相继接待观众。通过科普场馆的建成,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鄂尔多斯市科协:
依托地方资源优势
加大科普工作力度
鄂尔多斯市科协有效利用民航科普教育基地、鄂尔多斯生态博览馆、恩格贝沙漠科学馆和气象科普馆等科普阵地,积极开展航空安全科普教育、青少年航空知识科普教育、恩格贝青少年科技夏令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青少年科普宣教活动。拍摄、制作具有本地特色,包括动植物资源、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内容的科普宣传片,充实科普资源,提高了科普工作水平。
乌兰察布市科协:
创新科普工作方式
满足公众需求
乌兰察布市科协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传播工作。联合市委组织部开办自治区首家党员干部教育电视栏目《聚焦党旗下——科普篇》;在市电视台播放科普公益广告、科普信息飞播字幕;在《乌兰察布日报》开设“科普园地”栏目;面向基层科技工作者、农村科普带头人、农村科普志愿者等人群发布“手机科普信息”11万人次。
将“科普中国·乡村e站”引入集宁区等7个旗县市区的21个乡镇苏木;将“科普中国·社区e站”引入集宁区等9个街道社区,专人负责,定期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工作,满足公众需求,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本版图片均由内蒙古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