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曾说过:“观念并不仅仅是社会环境的征兆与产物,它自身在历史上也是一种力量。”所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然需要科学的观念加以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正确认知历史中国、理解当下中国、奋力开拓未来中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我们要重视历史、探究历史、贴近历史和还原历史,要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认识观、历史学习观和历史传承观。

  树立科学的历史认识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

  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应坚持辩证的、唯物的思维方法,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臆断。历史是客观的,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既不能随意选择,也不能随意篡改;历史是庄严的,尽管在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出现百家争鸣的情景,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但历史就是历史,它需要每个人的尊崇和敬畏,任何丑化历史、糟蹋历史和扭曲历史的做法就意味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

  树立科学的历史学习观。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学习历史可以极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提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此,我们需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具体方式,要让历史成为思想的启迪者和点化者。历史知识的学习要全面。不但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但要学好中国古代史,也要学好中国近现代史;不但要学好中共党史,还要学好地区发展史,这样才能建立起博古通今、触类旁通的系统历史观。学习历史的方法要科学。要通过对历史书本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把握,提高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空想和空谈,在尊重历史事实、总结经验教训和发现历史规律中得到真理,汲取智慧,在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的过程中开拓历史眼界并提升历史意识,让历史知识的正向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利用。

  树立科学的历史传承观。司马光所编写的《资治通鉴》的前一部分原名为《通志》,只因宋神宗认为这书比其他的史书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既要直面过去,又要把握当代,还要面向未来;既要把历史放到人民的探索和奋斗的进程中去认识,也要把历史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去理解,要在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了解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在续写历史中担当起国家发展和历史传承的重任。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校学生的回信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这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庭成员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血肉关系,大家庭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尽管全国各族人民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历史形成的多样性差异,但是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能够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事实证明,西方社会或隔离或奴役或驱赶或灭绝处理民族问题的极端思路,只会使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愈演愈烈。所以,我们要形成和而不同的民族观,坚决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对立,彻底打败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这些民族团结的大敌,使各民族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交融的基础上紧密团结,在处理好多元与一元、共性与个性中形成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通过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去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个历史范畴,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国家具有阶级性、公共性和权威性等。

  国家的核心是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政权是最广大劳动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国家治理视野之下,不同民族的国民都应该服从国家。首先,强化政权意识是国家观确立的主要前提。其次,国家观还应包括领土神圣不容侵犯的思想观念,所以国土统一的领土完整意识同样必不可少。最后,国家观还要包括高度一致的认同观念,这包括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些中国精神的弘扬、对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对中国梦的托举实现、在大是大非面前从全局和整体利益去看待问题的集体主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兴衰存亡相联系以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积极心态等,最终要通过正确国家观的建立使中华儿女形成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正确的文化观应是国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观念的建立。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敬重和肯定,避免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忘、被抛弃和西方文化价值观被盲目追捧,消除文化殖民心理和文化奴性意识。文化自信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持久的力量,理应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强大支撑。文化自觉就是要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渊源及何去何从问题做出回答。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离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会变成固步自封乃至妄自尊大;离开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也会沦为自轻自贬或者自暴自弃。

  如今,京剧国粹传遍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全世界掀起了汉语学习热,儒家文化圈的思想魅力势不可挡,这些现象已经给中华文化的自卑者、自黑者和消亡论者以有力还击。而诸如盲目排外、崇洋媚外、倚重西方、把迎合西方当作潮流或拿西方文化渣沫当珍宝的做法都会有损于中华文化自主权和国际话语权的捍卫。我们要在坚守中华文化基本立场的前提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衔接、融合与适应,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断扩大影响力。借用多种媒介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葆有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又要在开放眼界中与异质文化开展文明对话、在互鉴交流中兼收并蓄、继往开来,为建设世界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狄更斯曾说,思想和身体一样,稍有过度的安逸,就会染病。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武装头脑的工作需久久为功。在重构国人的知识谱系、视野谱系、思维谱系过程中,需以文化观的树立为根基,以历史观的树立为路径,以民族观和国家观的树立为指南,用这些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的思想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精神借鉴。

  (执笔人:任伟,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学习论理
   第06版:广告
   第07版:观察·乌海
   第08版:收藏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感受平易近人的理论力量
“苍蝇”乱飞也要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