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器人医生渐行渐近

  □贺林平

  前不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基于深度学习开发出一个能诊断眼病和肺炎2大类疾病的人工智能系统,这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登上了世界顶级期刊《细胞》。

  这项人工智能成果能够根据影像资料,给医生提出诊断建议,并解释判断的依据。比对实验发现,该系统在诊断眼疾时的准确率达96.6%,在区分肺炎和健康状态时的准确率达92.8%,这种水平足以与有十几年经验的专家医生相媲美。

  精准用药,秒级判定

  肺炎是全世界儿童因感染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从一张胸部CT上找到肺结节,一名经过训练的医生平均需要3—5分钟,而依靠人工智能则仅需要3—5秒。

  这就是由张康教授领衔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课题组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

  不光是快,更重要的是准。决定肺炎预后的关键因素是,能否根据肺炎的病原学类型精准用药。传统的基于血培养、痰培养、生化检测等方法,很难快速准确地进行判断。而人工智能平台则可以基于儿童胸部X线片,实现儿童肺炎病原学类型的秒级准确判定。

  这就实现了用人工智能精确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而且该平台可以不受医院级别和区域的限制,实现社区医疗、家庭医生、专科医院的广覆盖,为肺炎这一抗菌素滥用重灾区提供精准用药方案,避免抗菌素滥用,促进儿童重症肺炎康复。

  “现在,我们的人工智能平台,可以不受人员、不受区域的限制,在世界任何地方让更多的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016年加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基因检测中心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hiley眼科研究所教授张康说。

  准确度高,过程可见

  有人说,人工智能看病靠谱吗?把身家性命交给机器人,放心吗?

  研究团队从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黄斑水肿这2种疾病切入,让这一人工智能系统不停地学习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在学习了超过20万病例的图像数据后,该平台诊断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的准确性达到96.6%,灵敏性达到97.8%。与5名眼科医生诊断结果相比,确认平台可以达到训练有素的眼科医生的水平,并在30秒内决定病人是否应该接受治疗。

  这套人工智能系统具有深度学习能力。人们所熟知的AlphaGo、自动驾驶等应用,都是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发的。

  在此项研发过程中,课题组应用了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新算法,既大幅提升了人工智能的学习效率,又有利于实现“一个系统解决多种疾病”的目标。

  “传统的深度学习模型,一般需要上百万的高质量同类型的标注数据,才能获得较为稳定和精确的输出结果,但现实中给每种疾病都收集上百万张高质量的标注图像,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使得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病种广覆盖很难实现。”张康介绍,所以,目前已有的医疗人工智能,一般1个系统只能针对1种疾病。

  相对而言,这项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人工智能平台所需的数据量极少,研究者只需要几千张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一次跨病种迁移。

  此外,以往单纯依靠深度学习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给出的报告中只有结果,而没有列出判断的理由与过程,这种“黑箱子”式的诊断,即便精准度很高,医生也不敢妄加使用。而这一人工智能平台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种局限性,让人“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系统评估,辅助决策

  人工智能诊断起疾病来如此高效,那么,机器人医生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

  张康说,目前他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眼科诊所进行小规模临床试用。此外,在后续的研究中,他们还会进一步增加数据学习模本的数量,同时增加可诊断的疾病种类,并进一步优化系统等。

  早在2015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基于医疗大数据,融合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启动了“咪姆熊”智能家族研发项目。

  “这个家族成员有4头熊,发热熊、影像熊、导诊熊、营养熊。”该院临床数据中心主任梁会营介绍,“发热熊”以儿童常见的发热相关疾病为研究内容,基于权威指南、专家共识、200余万份的海量病历等知识型文本,融合多源异构数据整合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经过1年的训练,已经能够成功针对24种儿童常见发热相关疾病开展准确的辅助诊断,通过无缝嵌入电子病历系统,成为门诊医生的贴心助手。

  而影像熊基于“胸部X线片+微生物培养检测大数据”,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可智能识别肺炎的微生物感染状况(细菌性、病毒性、混合感染性),为抗菌素的精准应用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已实际应用到医生的辅助诊断。其实践中形成的数据和技术,成为人工智能系统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另外2头“熊”也在茁壮成长中,不久的将来可望与公众见面。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院长夏慧敏表示,“人工智能平台的终极目标,是整合文本型病历数据、全结构化实验室检查数据、图像数据、光电信号等多媒介数据,模拟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综合的辅助决策。而不仅仅是为影像科医生或某一医技科室人员提供单一方面的辅助决策。”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能应用到初级保健、社区医疗、家庭医生、专科医院等等,形成大范围的自动化分诊系统。”夏慧敏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区产业转型升级
全球首例 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自动驾驶空中出租车 打造未来空中运输网络
机器人医生渐行渐近
“网证”如何保护 个人隐私和数据?
低成本可变色玻璃 有望大规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