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精耕旅游幸福产业

——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区旅游业发展工作推进情况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自治区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优质旅游,全区旅游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区预计接待旅游者4582.84万人次,同比增长14.44%,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494.53万人次,同比增长14.73%;接待入境旅游者88.31万人次,同比增长1.41%。预计完成旅游业总收入1235.33亿元,同比增长24.2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198.09亿元,同比增长24.80%;创汇收入5.55亿美元,同比增长5.24%。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创建考核工作机制,明确创建工作主体职责、细化标准要求,指导15个国家级和24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开展全面自评,巩固创建成果。组织编制了自治区全域旅游规划,完成了满洲里市、兴安盟科右中旗等创建盟市和旗县的全域旅游规划。各盟市均制定了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创建水平。围绕全域旅游,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打造品牌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五当召旅游区、克什克腾石阵、阿拉善胡杨林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进展顺利。呼伦贝尔大草原旅游区、元上都遗址旅游区、昭君博物院、黄河老牛湾旅游区完成了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申报准备工作。以旅游公路、重点景区和特色小镇等为依托,建设跨国、跨省区、跨盟市的三级旅游线路体系,着力打造100条精品旅游线路。截至5月底,全区新增旅游投资37亿元,新开工建设旅游项目135个,改建扩建旅游项目204个。

  ——大力发展四季旅游。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充分调动文化、体育、旅游等部门力量,统筹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教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在推动夏季旅游提档升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冬季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做热冰雪旅游。为了打通四季旅游发展脉络,延长旅游时间和链条,创新推出了内蒙古花季旅游系列活动。各地区以花期为媒介,逐花而动制造旅游热点,同时依托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节庆活动,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5月19日,内蒙古花季旅游暨兴安杜鹃节在阿尔山杜鹃湖畔开幕,同时开启了第十五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全年全域不落幕的蒙古族服装服饰展演活动拉开序幕;策划推出了“内蒙古味道”美食嘉年华,成为花季旅游的一大亮点。目前,花季旅游的品牌效应正逐渐凸显,已经成为内蒙古旅游的新热点、推动四季旅游的新引擎。

  ——全面推进市场监管。召开了全区旅游安全暨旅游市场工作会议,制定了《2018年全区旅游安全暨市场管理行动方案》,以建立旅游市场常态化监管机制为重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大服务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查处力度,全面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拉网行动”,将开展旅行社业务的单位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对没有经营旅行社业务资质、没有备案的企业和“黑导”、“黑社”、“黑车”、“黑店”等进行全面清查,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件。加大旅游景区动态管理,撤销了12家整体环境、服务质量及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较多且整改不力的旅游景区等级资质,有效地维护了全区旅游品牌景区的质量和形象。开展了旅游行业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和旅游安全生产月活动,严格落实旅游安全主体责任,深入排查安全隐患,督导旅游企业落实整改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上半年,全区未发生旅游安全事故。

  ——精准助力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成立旅游扶贫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制订了《旅游扶贫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建立了旅游扶贫数据统计和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把494个贫困嘎查村纳入旅游产业脱贫重点。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措施,积极推进旅游产业扶贫,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乡村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协调动员各方力量,把政策、资金、项目、力量向旅游精准扶贫倾斜。鼓励交通沿线、重点旅游区周边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具备条件的贫困户从事乡村旅游接待,今年以来已投入资金1960万元,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28个,目前正在组织制订《乡村(牧区)旅游星级接待户评定标准》。

  ——持续提升旅游形象。积极探索创新旅游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精准营销策略,内蒙古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强化内蒙古旅游整体宣传推广,在中央电视台1套和13套《朝闻天下》栏目播出内蒙古旅游整体形象广告。加大花季旅游专项营销,在乐途、同程等平台进行专题营销推广,在中国旅游报、内蒙古日报以及相关新媒体上进行集中宣传,共计发布各类稿件50多篇。编辑制作花季旅游宣传片,更新内蒙古电视台广告宣传片,并同步在各大网络媒体上投放。组织参加了内蒙古港澳经贸交流合作活动、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第十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等推广活动,全方位展示了内蒙古旅游资源和产品。

  ——积极推进区域协同。为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选择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呼包鄂三市积极推动旅游一体化。自治区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了加快推动呼包鄂旅游一体化发展重点和具体举措。目前,已经建立并完善呼包鄂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正在加快推动建立呼包鄂旅游联盟。自治区旅发委和呼包鄂三市按照“整体布局、区域协作、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根据职责分工抓紧落实编制发展规划、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进市场综合监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等旅游一体化重点工作任务,力争在机制建设、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推动全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不断升级国际合作。组织参加了第13届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第21届伊尔库茨克州“贝加尔之旅”国际展览会、2018俄罗斯布里亚特贝加尔旅游交易会,赴新西伯利亚市、叶卡捷琳堡举办了内蒙古旅游推介会。满洲里成为全国首批边境旅游示范区,完成了中俄互免团体旅游签证协定第二轮备案工作。赴蒙古国参加了万里茶道国际旅游交易会,与蒙方在我区共同举办了乌兰巴托市旅游推介会。组织开展“和平·友谊·年轻的使者”中俄蒙哈青少年内蒙古旅游夏令营交流活动,增进四国青少年友好交往,为深化四国人文领域交流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为了推动自治区旅游高质量发展,下半年我们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一是举办花季旅游系列活动。以各地花期为时间线,以多样性的花品和景色为核心,结合各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地域文化、自然景观、服饰美食和特色产品,7月份举办“花开锡林郭勒金莲川赏花节”,8月份举办“世界葵花大会暨河套葵花旅游节”,9月份举办“中国·乌海丝绸之路沙漠葡萄节”,10月举办“通辽·乌旦塔拉国际枫叶节”。二是举办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比赛从5月开始启动,一直到11月初,月月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同时,将服装服饰艺术节与中俄蒙“万里茶道”推广、花季旅游、“内蒙古味道”嘉年华、网络线上线下营销等旅游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三是举办夏季旅游、冬季冰雪那达慕。今年在乌兰察布市举办夏季旅游那达慕,在呼伦贝尔市举办冬季冰雪那达慕。以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在我区召开为契机,深入挖掘内蒙古草原风情、冰雪旅游资源,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基础上,融入音乐节、美食节、旅游商品展销等,将冰雪那达慕打造成为独具内蒙古特色的旅游名片。四是召开全区旅发大会。采取现场观摩等形式,推广呼包鄂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提升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期间在包头市举办全区首届旅游产业博览会,开展旅游推介会、民族特色演艺产品展示、体育文化旅游活动等。此外,我们还将深入开展中蒙俄旅游系列合作活动,并全面开展旅游市场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谢谢大家。

  发布会期间,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巡视员王雨锋,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李晓秋,自治区旅发委副主任张玉军,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吴刚,自治区工商局市场处处长王树国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如何打造一批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又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的品牌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提升内蒙古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张玉军:今年,自治区将着力打造我区的品牌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一是培育一批品牌景区。以品牌创建、特色主题打造、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快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品牌景区。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彰显品牌特色,提高游客美誉度和满意度。二是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精品景区体系,力争本年内新增1-2个国家5A级景区,5A级景区达到5-6个,推出一批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三是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公路、城市、景区和特色小镇等为依托,以国家级品牌资源、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突出特色文化,建设跨国、跨省区、跨盟市的三级旅游线路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冬季旅游,实施四季旅游战略。按照“全域+四季”的旅游发展定位,深入挖掘冰雪草原、冰雪森林、雾凇、林海雪原等冬季旅游资源,突出自然和文化特色,围绕“一年四季都是景”,突出开发由冰雪旅游品牌景区、冬季品牌旅游线路和全域服务、四季皆游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构成的四季旅游产品体系。五是拓宽金融支持旅游发展的渠道。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等示范项目。并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盟市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共同推动旅游发展。六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健康优质的旅游市场环境。

  记者:草原旅游是我区旅游业的品牌和亮点,请问针对草原旅游环境管理问题,地方政府和草原管理部门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王雨锋:我区拥有草原面积13.2亿亩,植被类型多样,分布范围广,开展草原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强化草原旅游管理,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开展摸底排查,对手续齐全、设施设备完善的景点加大监管力度,规范运行。对私搭乱建、手续不全的,依法进行查处,责令停业整改;对整改后不能达标的或者无意经营的,限期拆除,恢复草原植被。二是加大依法保护草原的宣传力度,不仅景点经营要合法合理利用草原,也要积极提倡草原旅游者保护草原、热爱草原,维护良好草原生态环境。三是制定草原观光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草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和规模,科学制定保护草原措施,建立草原旅游景区景点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记者:自治区高度重视“旅游+”战略的实施,我区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什么具体打算?

  李晓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十三项重点任务着手,把优质的演艺、工艺美术、非遗等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去,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措施,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和共赢发展。下一步,以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素质,全力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会展、文化演艺等特色文化产业为重点领域,扩大旅游的影响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以重点项目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加强对文化旅游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利用和优化升级,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

  吴刚:近年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已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批知名体育旅游品牌。内蒙古(国际)马术节被评选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成为“自治区体育产业第一品牌”;阿拉善越野e族英雄会每年吸引上百万人参与,阿拉善左旗被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下一步,将制定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利用好自治区的有效资源,抓住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冰雪、航空、汽车、马术、足球等体育旅游活动。同时,借助“十四冬”等体育赛事,积极打造体育旅游品牌和体育旅游景区,依托东北区域体育旅游联盟优势,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旅游事业发展。

  记者:如何让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自治区旅发委是如何推动旅游扶贫工作的?

  张玉军:旅游扶贫是自治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农牧民通过开展旅游接待、特色种植养殖、发展休闲乡村旅游,使贫困地区农牧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而且带动了贫困农牧区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扶贫的主战场。

  自治区旅发委制订了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旅游扶贫工作任务,计划在三年内推出200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以示范项目创建为抓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星级旅游接待户,在有景区和旅游城镇依托的贫困村,开展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旅游接待服务;打造旅游特色村镇,鼓励和支持各盟市建设不同文化主题的特色旅游村镇,推动乡村旅游向高端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农牧业、体育、教育、卫生、扶贫等11部门联合制订《内蒙古自治区乡村(牧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提出了旅游规划、旅游环境整治、周末内蒙古、旅游后备箱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创新、旅游扶贫结对帮扶、旅游扶贫品牌建设、金融旅游扶贫、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旅游人才培养等十大工程,联合培育综合性旅游扶贫项目。

  记者:自治区工商部门下一步将如何开展旅游市场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王树国:工商部门不断强化监管工作,一是严厉查处旅游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旅游经营者的日常监管,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能;二是落实旅游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强化旅游景区(景点)管理者在经营行为规范、消费纠纷调解、违法行为查处协助等方面的责任和作用;三是利用信息公示加大联合惩戒力度,从主要依靠传统行政监管手段向注重运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手段转变,强化信用监管;此外,通过强化旅游合同监管,加强旅游广告监管,发挥12315互联网平台和消费维权服务站作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017年,“消费维权服务站”共受理投诉170件,调解解决167件,和解率为98.3%,涉及争议金额22.8万元。今年上半年,受理的投诉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和解率也大幅提高,具体数字7月10日左右公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区旅游业发展工作推进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精耕旅游幸福产业
2017年全区党内统计公报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
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