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米咖迷”克隆羊家族兴旺

成长中的“米咖迷”。
“米咖迷”子女成群。
  2016年12月16日,“米咖迷”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工业园区内诞生,这是世界首例以扩繁为目的的超细型体细胞克隆绒山羊。1年半过去了,通过自然交配繁育的方式,“米咖迷”如今已经拥有首批22只超细后代。超细型绒山羊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的生产转化,使绒山羊种羊进入规模化生产和养殖示范,可为我区绒山羊主产区提供大批优质种羊。

  □文/图  本报记者  韩继旺

  盛夏时节,在杭锦后旗内蒙古中科正标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基地饲养栏内,一群活蹦乱跳的小羊羔正跟在各自妈妈身后来回走动。仔细一看,这些羊无论从角型还是身体形态来看,仿佛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特别相像。饲养员丁丰连笑着说:“它们都是克隆绒山羊‘米咖迷’自然交配的后代。”

  丁丰连负责“米咖迷”克隆羊家族及受孕母羊的饲养管理工作,每天定时清理圈舍、饮水、喂饲料,精心照顾着这些科技人员眼中的宝贝们。

  “现在已经产下22只‘米咖迷’克隆羊后代,公羔11只,母羔11只。羔羊还是吃母乳,大羊喂的是草粉、葵花头粉和玉米等配合饲料,感觉和普通羊没啥区别,挺好饲养的。”丁丰连说。

  从 2016年12月16日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超细型绒山羊——“米咖迷”诞生,到今年3月28日和29日,以“米咖迷”为父本,代孕母羊顺利诞下1公1母2只小羊羔,再到现在“米咖迷”家族不断添丁进口,一个偏僻的小县城竟然有如此高大上的科研成果!

  由于中科正标科研团队夏天移师云南进行相关科研工作,记者未能采访到克隆技术的领军人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文研究员和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教授,只能在与公司副总经理李文鑫的对话中,对这一瞩目成果背后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路径进行粗略了解。

  “我们主要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河套学院、巴彦淖尔市改良站等为主要技术合作伙伴,进行绒山羊、肉羊新型生物育种研究。策划完成了肉羊MSTN性状改造分子育种研究、绒山羊肉绒兼用的研究、超细绒山羊基因组测序分析等工作。对当地特有物种——二狼山白绒山羊进行了体细胞克隆,并且克隆种羊通过自然交配繁育的方式已经诞生首批22只超细后代,近期第二、第三批还有40只受孕母羊即将产羔。”

  “米咖迷”家族的优秀性状主要表现在羊绒细度上。“米咖迷”是世界首例以扩繁超细优质绒山羊为目的的体细胞克隆羊,羊绒细度低于13.8微米,远低于有“软黄金”美誉的二狼山白绒山羊目前所产羊绒的平均细度。

  中科正标公司依托强大的科研团队,正以基因组选育、基因编辑改良、快速繁育、胚胎移植为4大技术支撑,在内蒙古绒山羊主产区对绒山羊主要品系进行普查及血样、绒样检测,组建了细度14.5微米绒山羊基础母羊核心群,建立了内蒙古西部首家绒山羊研究院及高标准实验室和超细型绒山羊种质资源库,利用全基因组选育、快速胚胎移植及先进技术集成,完成了超细型绒山羊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的生产转化,现已开始绒山羊种羊规模化生产和养殖示范,为绒山羊主产区提供优质种羊奠定了基础。

  “我们目前已经在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组建了6000多只基础母羊核心群,到2019年,将把克隆种公羊投放到这些羊群中进行自然繁育交配改良,有望快速诞生一批优质绒山羊,促进绒山羊提质增效。”李文鑫说。

  针对这一先进的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畜牧科科长李虎山说:“克隆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克隆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复制获得更多的亲本优良性状,扩大新品种群体数量,特别是遗传同质群体的数量,提高育种群体整齐度,更利于家畜育种和繁殖的标准化生产。而且,这种技术能够大大缩短家畜新品种(系)的培育时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地方·盟市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米咖迷”克隆羊家族兴旺
新型止血纱布问世
每月科技要闻回顾
废纸箱可去除 重金属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不容忽视
这种雨伞会飞 无人机“撑伞”不用手
让智能机器与牧民“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