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刘书记忙碌的一天

刘峰在伏案工作。
了解大葱和黄芪的种植情况。
刘峰对管辖的嘎查村基本情况了如指掌。
到贫困户李交其老人家了解情况。
查看在建的红色教育基地。
刘峰和刘晓波商讨如何开发旅游资源。
夜晚去养老院慰问贫困户。
看望在养牛场打工的贫困户。
插葱苗。
过去采金遗留的沙坑通过复垦治理,种满了紫花苜蓿。
  □本报记者  闫晨光  摄影报道

  今年46岁的刘峰是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乌兰哈页苏木的书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一直都有记笔记的习惯,14年间记了20多本民情日记,共计200多万字。

  翻开今年的民情日记,记者发现刚来乌兰哈页苏木任职3个月的刘锋已经做了不少事了,100页的日记本已经用去了一半。

  刘峰每天都要驱车100多公里进村入户,3个月来,他跑遍了苏木的100个浩特(自然村),并分别规划和制定了扶贫攻坚战目标和任务。6月24日,记者跟随刘峰“走”进了他这天的日记。

  【6月24日,星期日,阴转雨】

  ◎上午7时

  当大多数村民刚从睡梦中醒来,刘峰已经坐在车里了,他边看着远方黑漆漆的乌云,边思量着一天的行程安排:种植项目解决了多少贫困户就业?红色旅游脱贫项目进展如何?移民村的新房子怎么样了……

  ◎上午8时

  刘峰一到七苏木村,直接奔向了田间地头,“这两片种的是大葱和黄芪,我们合作社雇的全是年龄偏大的贫困户,有近20人,每人一天100元。”宝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乔利民跟刘峰汇报着。刘峰为了帮贫困户们赶进度,也加入到了插葱苗的行列。

  ◎上午9时30分

  刘峰指着苏木办公室一张行政区划图,简单介绍了苏木扶贫攻坚工作的概况:“乌兰哈页苏木现有贫困户746户1399人,为了让贫困户尽快脱贫,苏木‘量身定制’了扶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说完便朝门外走去,“咱们一起看看我们的移民新村去。”

  ◎上午10时30分

  刘峰冒着小雨走了20公里土路,来到了大珠莫太村66岁李交其老人的家中,“李老太太,看见您的新房子了吗?快要交工了。”随后他挨家挨户安顿了移民村的村民,在小雨中,又查看了移民村新房子的建设进度。

  ◎下午2时

  中午简单的工作餐之后,刘峰赶到了巴日嘎斯太嘎查了解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该嘎查是苏木的红色教育基地,正在建中共绥中地委旧址。

  ◎下午3时40分

  刘峰赶到了察汉哈达嘎查,陪着返乡投资林果扶贫项目的刘晓波转遍了嘎查的边边角角。刘晓波当即拍板,要建设当地,回报家乡。这时,刘峰的小眼睛笑成一条小缝:“这察汉哈达嘎查的贫困户们要有好日子过喽!走,咱们去看看我们的复垦地。”

  ◎下午5时

  雨势渐小,驱车6公里,刘峰带着记者走进了一片绿地紫花的天地。“金盆村曾经是淘金的地方,过去二三十年里这片土地满目疮痍。”金盆村王俊平主任边走边介绍:“这里有2000多亩的复垦地,仅紫花苜蓿种植项目和鑫峰合作社养牛项目两项就解决了48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目前,有18名贫困户在鑫峰合作社的养牛场打工,常年务工的有8人,年收入2-3万元。

  ◎晚上8时

  雨渐停,刘峰返回到了金盆村幸福养老院,把入精准扶贫户的好消息第一时间带给了因病致贫的张凤祥。张凤祥后背长了一个30多厘米的大包、左脚脚踝股出车祸致残,无劳动能力,去年7月份返乡。经乡村两级研判,提前一个月将他列为精准扶贫户。

  在夜色中,忙完了一天工作的刘峰突然想起答应儿子要早回家。“明天一定早回家”,他发了条微信给儿子。“你就不能像慰问贫困户一样慰问慰问我?”,看着儿子的问题,歉意和内疚浮现在刘峰脸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6版:观察·乌海
   第07版:地方·盟市
   第08版:旅游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读图
   第11版:沃土
   第12版:公益广告
刘书记忙碌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