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鄂温克草原百草根连着根

  □本报记者  相恒义  月英  李玉琢

  李永桃  郭俊楼

  1958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掀开了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新篇章,开启了鄂温克旗各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新纪元。

  这里以“敖包相会的地方”“吉祥三宝的故乡”著称,是典型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生态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

  草原百草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鄂温克旗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由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26个民族构成。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多个民族、多种生产方式、多样文化在这里融汇,呈现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喜人景象。

  各民族共享经济繁荣家园

  60年来,鄂温克旗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旗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早已深入人心。1997年5月31日颁布的《鄂温克旗自治条例》,更加彰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国家和地区有关民族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实施,是鄂温克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60年来,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对鄂温克旗的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改善当地群众生产条件,增加群众收入起到了关键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是改善生产生活的条件,还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鄂温克旗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后投入资金10亿余元,对各苏木乡镇、嘎查社区林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有效解决了民族地区群众饮水、出行、通电、住房、环境、购物、娱乐等突出问题,牧区人居环境更加舒适、便捷。

  走在鄂温克旗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的街上,不时看到坐在路边长椅上聊天的老人,三两结伴散步的居民,老百姓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牧民居住、出行条件已不同往日。记者在辉苏木嘎鲁图嘎查牧民那仁格日乐家看到,近300平方米的房屋装修精致、家电齐全,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1983年,33岁的那仁格日乐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带着鄂温克人民的希望和寄托,她第一次从草原来到北京。乌兰夫同志与那仁格日乐亲切握手,并勉励她好好工作。这一历史时刻的留念照片,至今摆放在那仁格日乐家里。之后的30多年里,那仁格日乐一直奋斗在基层一线岗位上,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工作。■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她说:“目睹了时代的发展,家乡的变化,心里美美的”。

  2004年,鄂温克旗被国家、自治区民委列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重点旗县。各级民委先后给予鄂温克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支持1.4亿余元,大力扶持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大动力。

  鄂温克旗刚成立时,全旗人口仅1万多,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8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使鄂温克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牧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9148元和20581元。各民族群众生活实现了由建旗之初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下,鄂温克旗的各项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各族人民着实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目前各苏木乡镇有双语授课民族学校12所,各类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完善,少数民族群众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基层卫生院实现全覆盖,蒙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530元,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8.6%和45.6%,各族人民生活有了更高质量的保障。

  各民族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鄂温克旗始终坚持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位于巴彦托海镇的3万平方米的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不仅为各民族创业者搭建了平台,也推动了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伊敏苏木牧民乌仁在创业园区开了家鄂温克族手工艺品“太阳花”店。这是根据鄂温克族神话《太阳姑娘》开发建成的项目。自2010年创业至今,乌仁不仅带动周围的乡亲致富,也把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推广到区内外。

  文化的包容性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基础,也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乌仁家兄弟姐妹5个,在她们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有鄂温克族、满族、布里亚特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多个民族成员。他们和睦共处,彼此欣赏,彼此包容,成为远近的佳话。

  多年的民族交融与发展,形成并促进了鄂温克旗多元民族文化。鄂温克旗不断拓宽对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的抢救渠道,对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额鲁特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进行收集抢救,先后挖掘抢救自治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将鄂温克抢枢、布龙等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中小学乡土教材,鄂温克语纳入民族学校课程体系等方式,着力推进了民族语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

  随着鄂温克瑟宾节、冬季那达慕等文化活动的成功运作,挖掘和展示了鄂温克旗多元的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品牌为依托,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以重大文化项目为带动的文化旅游新型产业成为鄂温克旗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外景地巴彦呼硕草原上的赛马、博克、套马、驯马表演,布里亚特蒙古族家庭牧户游的餐饮、服饰文化,鄂温克族聚居地辉河德仁夏营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鄂温克旗民族文化的窗口。

  鄂温克旗依托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瑟宾节”“祭火节”“伊敏河之夏”等大型活动,成为全旗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增进感情的团结盛会。通过举办民族团结理论知识讲座、答题及广播电视专题报道等活动,大力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各民族共创文明幸福家园

  少数民族人才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智力作用,尤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高素质的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对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显得尤为重要,为共创文明幸福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鄂温克旗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培养主体民族干部,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制度和培训规划,培养、选拔、任用一批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旗干部总人数395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05人,占干部总数的77%。

  鄂温克旗委宣传部讲师团团长萨如拉,能用鄂温克语、蒙古语、汉语、达斡尔语4种语言给基层群众讲授党的政策和民族理论。她说,“鄂温克旗有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传统,用当地群众使用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有利于拉近干部群众的关系,有利于民心相通”。

  鄂温克旗公安局是由8个民族成员组成的温暖集体。全局95%的少数民族民警能熟练使用汉语,50%以上的汉族民警能熟练运用少数民族语言。局信访室教导员包留柱能够用蒙古语、汉语、布里亚特蒙古语、达斡尔语、鄂温克语等多种语言跟群众交流,方便了基层群众。

  旗公安局政治工作办公室主任春明介绍,该局多年来致力于做好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通过发放蒙汉双语告知书、打造“双语微警务”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阿睦尔警务” 工程等途径,加深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了边疆的幸福安宁。

  斯仁达瓦是一位残疾人,2000年开始,他在巴彦胡硕草原上经营起家庭旅游点。由于资金短缺,斯仁达瓦的旅游景点规模难以扩大。在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贷款的支持下,他的旅游点如今已经有了13个蒙古包和一处能够容纳500人同时就餐的布里亚特蒙古族婚礼场所。

  在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受助的少数民族群众不止斯仁达瓦一家。该行自2009年成立以来,专注牧区服务,先后推出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塔拉四宝”“塔拉微贷” “呼斯楞计划”等多种牧区金融服务产品,打造“马背银行”帮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创业、脱贫。

  6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鄂温克旗广泛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模范个人等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鄂温克旗先后涌现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4名,自治区级模范集体10个,模范个人9名,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5个。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旗”“国家级生态旗”“中国旅游强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在鄂温克旗建旗60年的进程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建设美好幸福家园,成为全社会高亢激越的主旋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刊
   第04版:特刊
打造“北疆先锋” 建强战斗堡垒
首届蒙古族服饰文化论坛举行
56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展 内蒙古长城历史文化展精彩亮相
自治区第二十八届 旅游那达慕大会开幕
锡林郭勒:转型升级带动产业振兴
文博会上看点多
8个蒙古语小戏小品精彩呈现
鄂温克草原百草根连着根
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经验交流会在首府召开
儿童剧《蝌蚪公主找妈妈》亮相草原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