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永升
治理质量。全市推广生物沙障治理、丘陵山地综合治理等技术模式,推广苗木蘸根保湿、坐水覆膜造林等系列抗旱技术,以及节水灌溉和饲草料加工转化技术,推广率超过85%。目前,全市有16项科技成果进入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有5项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将防沙治沙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年度实绩考核。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从1994年市里做出《加快防沙治沙建设的意见》起,至今已累计下发生态建设有关文件13份,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市委、市政府运筹生态立市大计的鲜明轨迹。
承包200亩以上的个体治沙造林户近3000户;2016年以来,全市市场化运作的林业项目就有14个,融资11.42亿元。
林覆盖率已达35.6%。2002年,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的称号;2013年、2014年赤峰市相继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鹅之乡”荣誉称号,成为继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治沙标兵市等荣誉后新的国家级名片。
中国治沙治得好的,西数陕西榆林,东数内蒙古赤峰。翻阅《赤峰市林业志》,两个时间节点引人注目:1993年,全国防沙治沙工作会议在赤峰召开,对赤峰市治沙造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1994年,国家林业部将赤峰市确定为全国防治荒漠化改革试验区,并做出了“东学赤峰、西学榆林”的工作部署。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赤峰的生态建设始终与改革开放相生相伴。从三北防护林建设到退耕还林再到京津风沙源治理,每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赤峰都有创新的实践。老典型历久弥新,新典型生机勃发。最近的第五次荒漠化监测数据显示,与20年前第一次监测相比,赤峰的沙化土地减少了1166万亩,终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赤峰治沙造林是被逼出来的。1981年,刚通车不久的京通铁路,就在敖汉地段被沙掩埋,交通中断了72小时;农民种地,人种几遍沙压几次,“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好多老百姓还记得,晚上还平平静静的,一早醒来,沙子从窗口流到了炕中间,有的人家的黄牛甚至顺着沙坨上了房顶踩塌了房子……
生存受到挑战的赤峰人,开始向风沙宣战,敖汉旗先行一步,成为全市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在层峦叠翠的贝子府镇六道岭村,山顶石碑上铭记的六道岭精神,让人体会到当年治山治沙的那股劲头,“不等不靠,山硬石硬也敢碰;干就干好,不让子孙骂祖宗;不骄不躁,老牛拉车一股劲;行动一致,心中装着六道岭。”
眼前林涛阵阵的六道岭,29年前还是荒凉贫瘠的秃山岗。六道岭村党支部率300多名劳动力埋头苦干、治山造林。夏季会战高峰,一个劳动力每天要喝10斤水,劳作14个小时;哺乳期的农家妇女,还把孩子带到山上,加入到会战中。8年的时间里,他们用一锹一镐完成土石方70万立方米,综合治理小流域16300亩,换来了满山绿色。
六道岭精神是敖汉旗也是赤峰市的生态建设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赤峰市以每年治沙200亩,造林200万亩的速度治理着生态环境,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35.6%。2002年,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的称号;2013年、2014年赤峰市相继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鹅之乡”荣誉称号,成为继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治沙标兵市等荣誉后新的国家级名片。
这些世界级、国家级生态建设品牌的背后,是几代赤峰人治沙造林的辛勤付出。赤峰将这些年的经验归结为四句话:
一是领导带头,引领生态建设。赤峰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提出“生态立市”的战略,将防沙治沙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年度实绩考核。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从1994年市里做出《加快防沙治沙建设的意见》起,至今已累计下发生态建设有关文件13份,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市委、市政府运筹生态立市大计的鲜明轨迹。
二是机制创新,激发治沙热情。治沙造林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等政策,催生了一批治沙大户。市里推行工程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和先造后补造林3种模式后,打开了生态建设市场化融资的通道。目前,全市有承包200亩以上的个体治沙造林户近3000户;2016年以来,全市市场化运作的林业项目就有14个,融资11.42亿元。
三是科技推动,提高治理质量。全市推广生物沙障治理、丘陵山地综合治理等技术模式,推广苗木蘸根保湿、坐水覆膜造林等系列抗旱技术,以及节水灌溉和饲草料加工转化技术,推广率超过85%。目前,全市有16项科技成果进入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有5项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四是集中攻坚,整片推进绿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赤峰市采取大兵团作战集中攻坚,每年每个旗县确定三四个苏木乡镇为会战重点,联片治理。90年代起,治理难度加大,又采取联村联乡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大流域会战,加快了进度,又形成了工程体系。
从地理位置上看,赤峰处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合点。从时间节点上看,2000年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赤峰有10个旗县区列入其中;2004年“两工”取消后,带有计划性色彩的生态建设大会战退出了历史舞台。国家的投入加大了,群众筹劳的方式变了,唯一没有变的是“生态立市”理念。在生态建设的新阶段,赤峰这个治沙老典型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以路治沙,是翁牛特旗治沙的创举。打开翁旗沙地治理工程图,打破了乡镇间界线的3个治理分区和3条治理带赫然在目。从2003年至今,旗里已修了10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达220多公里。网格化的穿沙公路,把沙区切割成了若干个治沙单元。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绿色则由公路两侧向外扩展。目前,全旗已有110家专业造林公司,他们已成为治沙的主力军。
阿什罕苏木是翁旗的一张治沙名片。全苏木的117万亩沙地,已治理了96.5万亩,3条治沙公路沿线已是一片绿洲。如今苏木已走上了治沙造林、封沙禁牧、集中舍饲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苏木的6个嘎查,每个嘎查都建了标准化养殖小区,成立了合作社。苏木还建了4处沙生植物加工厂,沙地里的锦鸡儿、羊柴等灌木经过加工后,成为全苏木3万头牛和15万只羊的舍饲草料。目前,苏木已发展400亩沙地水稻,饲养沙地牧鸡2万多只,还建了一个牛羊屠宰加工厂,“阿什罕”牌的有机肉、蛋、米正在走出沙地,走向市场。
“东学赤峰,只是赤峰过去生态建设的荣誉,在新时期老典型还要有新追求!”赤峰市林业局局长韩铭介绍,目前全市正在建设高效丰产经济林、樟子松、文冠果元宝枫木本油料林、山杏沙棘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5个百万亩基地,到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将达到4575万亩,森林覆被率要提高到36%。
绿肥黄瘦山川秀,赤峰这道京津冀辽的生态安全屏障越筑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