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筚路蓝缕60年 团结奋进新时代

——庆祝内蒙古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
  □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刘志彧   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陈永胜

  今年是内蒙古民族大学成立60周年。60年栉风沐雨,60年春华秋实。内蒙古民族大学走过的60年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60年,是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60年,是各族师生守望相助,听党的话跟党走,共同团结奋斗的60年。60年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党中央亲切关怀、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正确领导以及国家民委共建帮助的结果;是自治区各有关部门以及通辽市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代民大人秉承:“博学明理、崇德至善”校训,艰苦创业、甘于奉献、辛勤耕耘、开拓进取、融合包容的结果。当前,全校各族师生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坚决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好“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的要求,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理念引领相结合,主动适应形势任务变化,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情况和新特点,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和科学管理,全面推进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全面推进团结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坚持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不断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艰苦创业  勤勉朴实

  60年办学历程辉煌

  内蒙古民族大学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被誉为科尔沁草原明珠的通辽市。学校隶属于自治区人民政府,由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内蒙古民族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

  学校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通辽师范专科学校、哲里木盟卫生学校和哲里木盟农牧学校。1965年通辽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通辽师范学院,成为本科学校,1980年更名为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哲里木盟卫生学校1978年更名为哲里木医学院,1980年更名为内蒙古民族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盟农牧学校1978年更名为哲里木畜牧学院。

  2000年6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和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成立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组建内蒙古民族大学的通知》中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原三校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学科层次比较齐全,科研、教学和整体办学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全校教职工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依据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历史积淀形成的优势及特色、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依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办学思路和举措,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校的合并也因此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蒙医药博士点获得批准,实现了自治区医药领域和国家民族药领域博士教育零的突破,标志着民大的办学层次跃上了一个大台阶。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几多艰辛,几多珍贵。60年的历程,可堪回首。内蒙古民族大学现已建设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教学设施齐备、办学特色鲜明的有综合实力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民族大学。

  敬业奉献  默默耕耘

  合校以来成就显著

  学校的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经历了一个办学规模由小到大,办学实力由弱到强,办学层次由低到高的过程。在历届党委正确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和热情,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逐渐打牢基础,走出困境,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之路。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合校后,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校在校生2000年是6410人,到2006年达到16025人。目前是22591人(其中蒙古族学生878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1.2%),硕士研究生由当时的9人增加到现在的753人;博士研究生实现零的突破,留学生由当时的8人增加到现在的510人,折合在校生数量达到24320人。招生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市。区内外生源的比例为82%、18%。另还有9935名继续教育的成人学生。由最初的中专、专科教育,逐步升格为本科、研究生教育,拓展了国际合作教育、继续教育。附属的蒙医三甲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医院职工达到1475人。

  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成绩突出。学校的学科体系涵盖了除军事和哲学以外的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76个。形成了以基础学科为依托,突出特色学科和应用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态势和格局。现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蒙药学博士人才项目一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自治区“十三五”规划中,已将蒙医药以及煤化工、生物制药等规划向国际前沿领域迈进的学科。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校蒙医药学科优势明显:一是集教学、科研、临床医学于一体;二是集教学、科研、转化于一体。学校确立了重点打造蒙医药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凝练特色,以蒙医药为中心,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将资源和力量集中整合,打造交叉学科集群,使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落实自治区领导考察该校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现有三个省部级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力量,争取打造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同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等实质性合作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师资结构持续优化。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1890人,其中专任教师1173人,少数民族教师656人,占教师总数的56%;专任教师中博士359人,占教师总数的30.6%;硕士714人,占教师总数的60.9%。正高级职称教师20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96人,最终学历为非本校毕业教师887人,占专任教师的76%。

  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市校合作日益密切。“十二五”以来,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项,平均科研经费由合校时的20余万元增加到现在的7000万元左右。近几年来,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位居全国民族院校和全区高校前列。通辽市重视和支持民大的建设与发展,校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通辽市正式启动民大的新校区项目建设,审批等前期手续及项目建设等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和前期准备,2018年9月8日举行奠基典礼。学校还与兴安盟、通辽市各旗县市区、科尔沁牛业集团等大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举办蒙药产业博览会,共建研究基地和平台,合作成效显著。

  不忘初心  守望相助

  60年办学体会深刻

  内蒙古民族大学是伴随着国家的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民大的发展,既是历代民大人的夙愿,也是历代民大人努力奋斗的追求。民大人以亲身的经历、生动的实践,诠释和见证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的落地生根给民大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已成为我们铭记在心的办学治校的遵循。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最大优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学校党委坚持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切实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学校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注重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发挥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作用。

  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九大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高等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工作部署,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

  必须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本科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坚持以制度保障教学、以改革促进教学、以政策激励教学、把经费倾向教学、用科研反哺教学。确定学校党政一把手为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通过各种措施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条件。坚持每2年召开一次二级学院院长论坛,每3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每4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始终以培养民族优秀人才和服务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60年来累计培养了18万多各级各类人才,成为自治区培养师资力量、医疗卫生特别是蒙医药人才、农牧业专业技术和社会各类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学校为全国,特别是全区各地,尤其是蒙东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坚守在教育领域、卫生系统和农牧业战线基层的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人才。

  必须始终坚持和彰显民族教育的根本特色。走有特色的办学之路,高度重视蒙汉双语教育,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努力成为自治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摇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示范。学校蒙古语授课专业已达26个,占专业总数的36.1%,蒙语授课学生4225人,占学生总数的20.1%。258名蒙语授课教师占了专任教师总数的22%。总结学校的办学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上世纪50年代,学校的创办填补了内蒙古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初具规模,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和自身特色;进入新世纪,学校在发展民族教育中进一步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必须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各民族师生员工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团结进取、无私奉献,积累了办学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务实创新、团结进取成为民大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民大人不忘初心,努力工作,书写了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辉煌篇章,学校被国家和自治区多次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地处非省会城市,工作环境条件、资源共享、信息沟通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和自治区首府其他高校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但广大教职工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励精图治、图好图强的精神劲头和境界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勇立潮头  再创佳绩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作为一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地方民族高校,如何在推进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进程中写好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和必须回答的实践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实做、往远走。一是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精髓和要义,用于统领、指引、指导我们的工作;二是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分析、判断和审视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应该开展的工作。三是要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出的使命、担当、情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因此,必须坚持“四个服务”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住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实做、往远走。

  以追求一流本科为目标,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往精做、往特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立足长远,国家实施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在“双一流”的背景下,高校都面临着怎样发展的问题。从教育规律看,追求卓越和一流是所有高校的共同目标,但地方民族高校距离国家层面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对内蒙古民族大学而言,就应该扎根地方办大学,立足自身实际,做好自己,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往精做、往特走。在不同的层面上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努力成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

  通辽市作为蒙古族聚居地区,享有“蒙医药之都”的美誉。学校作为地方民族高校,必须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开设蒙汉双语课程,探索蒙古语授课专业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按照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开展个性化培养。蒙医药学是学校最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有国家特殊需求蒙药学博士点。学校以国家蒙医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蒙古学学科是学校最早成立的民族学科,在蒙古语言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贡献。学校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已经全部招生,目录外的民族教育学、民族法学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按照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往强做、往高走。内蒙古民族大学大而不强,实现内涵式发展,首先需要系统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之间的关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上。谋划好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转型。

  要明确定位并着力推动“三强三高”,使内涵式发展落地落实: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引育高层次人才。二是强化 学科建设,形成高占位优势。三是加强科学研究,打造高水平团队。

  着眼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往深做、往前走。从改革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出发,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往深做、往前走。往深做,就是要牢牢把握学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革体制机制不顺畅的地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往前走,就是要充分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前谋划布局重点发展方向和特色领域。

  一是学科专业调整和结构优化问题。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优化传统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推进师范类、医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及其他应用型专业的转型、改造和提升,增设工程类、经管类等应用型专业,努力打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专业集群。

  二是校院两级管理的关系问题。要推行简政放权,激发学院活力。科学调整和设置学院,完善以学科门类或学科群为基础的院制建设。充分发挥学院作为相对独立办学实体的功能,科学规范事权财权,促进责权利统一,强化学院责任和办学主体地位,明确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资源调配、财务管理、岗位聘任、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激发学院办学的活力和动力。

  三是制度体系建设问题。要坚持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大学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学术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和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构建学校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保证各项制度运行顺畅、约束有力,形成提升办学质量和促进内涵发展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四是选人用人机制问题。全面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支乐于奉献、热心服务、充满生机的教辅队伍,一支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遵循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推动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往严做、往正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高等教育面对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夯实现代大学治理的政治基础。

  一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坚定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坚决维护”,确保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服务面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的把握和落实,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校各级党组织。切实加强党总支和支部建设,选好总支和支部带头人,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创新活动方式,重点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

  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各族党员干部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高度重视各民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原则,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选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四是把全面从严治党落细落小落实。加强作风建设,坚决落实“两个责任”,持续不断深化巡视整改,切实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严肃查处违纪案件。

  回望过去,民大人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创造了辉煌灿烂、可歌可泣的民大历史。展望未来,民大人不忘初心,驰而不息,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续写更加绚丽的篇章。学校将紧紧抓住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机遇,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庆祝内蒙古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筚路蓝缕60年 团结奋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