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汽车沿着柏油马路向着萨拉乌苏驶去,公路两侧是散落的住户和苍苍茫茫直通蓝天的绿意。如果不是当地同行人提醒,很难想象,我们已经驶入毛乌素沙漠腹地。直到望见一座写有“玉珍沙漠生态园”的石牌,才意识到目的地到了。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从陕西省靖边县嫁到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个半掩在沙漠里的地窖就成了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的新房。新婚之夜,刮了一夜的黄风把“地窖子”几乎埋住。等到天亮后,小两口挖了半天沙才从屋子里爬了出来。而在随后的日子里,这样的情景几乎天天可以遇到。
“这辈子可不能让黄沙埋死!”望着每天一寸一寸地吞噬家园的黄沙,殷玉珍不甘心。
1986年春天,殷玉珍和丈夫用务工挣来的钱购买了600棵树苗,种在房子周围,并每天精心照料,成活的却不到10棵。“有一棵树能活,就说明这沙子里就能种树。”夫妻俩从这10棵树上看到了希望。
33年如一日,殷玉珍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及病魔困扰的多重困难,栽植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如今,7万多亩荒凉的沙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整日忙碌在林间的殷玉珍沐浴着清风、倾听着鸟儿的啼鸣,歇息间在手机上翻开老旧照片,回忆过去的沙漠,眉宇间充满胜利的微笑:“以前欺负我的沙漠,现在肉眼见不到了”。
从以前沙里种树到如今沙里淘金,殷玉珍的目标不仅是治好沙,管好沙,更要用好沙。因为治沙,殷玉珍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通过走出去一次次的学习借鉴,她在生态园里种上了小米、玉米、西瓜、桃、杏、李子。今年,樱桃、黑枸杞、玫瑰等难以想象的植物也试种成功。
殷玉珍治沙的事迹是我区各族儿女治理生态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按照“保护与建设并举、保护优先”的原则,率先在全国实施了“草畜双承包”经营责任制,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同时,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善的生态建设网络,全区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明显成效。
在巴丹吉林沙漠、库布其沙漠、浑善达克沙漠和科尔沁沙漠腹地,苏和、王国相等一个个治沙英雄用双手播绿,守护着绿色梦,为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默默奉献。
沉睡多年的沙漠资源苏醒了,绿色成为这里通向五大洲的耀眼名片。天朗气清、宜居宜业宜游,既是当地人生活的乐园,更是外地人追梦致富少有的第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