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33年7万亩沙漠变绿洲

治理后的浑善达克沙地灌木丛生,野生动物和珍稀禽类栖息其间 (资料图)
青年时的殷玉珍在栽树
1979年4月,土默特右旗直属机关青年积极投入春季植树造林活动
1985年9月,阿尔山林业局伊尔施林场的大面积人工林
1990年,哲盟库伦旗由于营造防护林和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在盐碱地上积极种植水稻,取得了可喜成就
肉苁蓉的种养让乌兰布和沙漠成了亩产超过3000元的“金银山”,农牧民化身为产业技术员
2014,自治区直属机关干部职工在呼和浩特市郊区植树
殷玉珍与丈夫查看树苗长势
库布其沙漠沙柳林密,野鸡健步丛中
殷玉珍在沙漠里试种的玫瑰开花了
2017年,在鄂尔多斯举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个“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
赤峰敖汉旗三十二连山治理效果(资料图) (资料图由内蒙古日报社、敖汉旗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  包荭  程英军  摄影报道

  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汽车沿着柏油马路向着萨拉乌苏驶去,公路两侧是散落的住户和苍苍茫茫直通蓝天的绿意。如果不是当地同行人提醒,很难想象,我们已经驶入毛乌素沙漠腹地。直到望见一座写有“玉珍沙漠生态园”的石牌,才意识到目的地到了。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从陕西省靖边县嫁到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个半掩在沙漠里的地窖就成了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的新房。新婚之夜,刮了一夜的黄风把“地窖子”几乎埋住。等到天亮后,小两口挖了半天沙才从屋子里爬了出来。而在随后的日子里,这样的情景几乎天天可以遇到。

  “这辈子可不能让黄沙埋死!”望着每天一寸一寸地吞噬家园的黄沙,殷玉珍不甘心。

  1986年春天,殷玉珍和丈夫用务工挣来的钱购买了600棵树苗,种在房子周围,并每天精心照料,成活的却不到10棵。“有一棵树能活,就说明这沙子里就能种树。”夫妻俩从这10棵树上看到了希望。

  33年如一日,殷玉珍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及病魔困扰的多重困难,栽植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如今,7万多亩荒凉的沙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整日忙碌在林间的殷玉珍沐浴着清风、倾听着鸟儿的啼鸣,歇息间在手机上翻开老旧照片,回忆过去的沙漠,眉宇间充满胜利的微笑:“以前欺负我的沙漠,现在肉眼见不到了”。

  从以前沙里种树到如今沙里淘金,殷玉珍的目标不仅是治好沙,管好沙,更要用好沙。因为治沙,殷玉珍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通过走出去一次次的学习借鉴,她在生态园里种上了小米、玉米、西瓜、桃、杏、李子。今年,樱桃、黑枸杞、玫瑰等难以想象的植物也试种成功。

  殷玉珍治沙的事迹是我区各族儿女治理生态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按照“保护与建设并举、保护优先”的原则,率先在全国实施了“草畜双承包”经营责任制,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同时,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善的生态建设网络,全区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明显成效。

  在巴丹吉林沙漠、库布其沙漠、浑善达克沙漠和科尔沁沙漠腹地,苏和、王国相等一个个治沙英雄用双手播绿,守护着绿色梦,为建设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默默奉献。

  沉睡多年的沙漠资源苏醒了,绿色成为这里通向五大洲的耀眼名片。天朗气清、宜居宜业宜游,既是当地人生活的乐园,更是外地人追梦致富少有的第二家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一线
   第06版:多彩丰收节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读友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读图
   第11版:沃土
   第12版:看天下
33年7万亩沙漠变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