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年仅18岁的我,站在土坯教室的讲台上,成为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苏泗汰村小一名民办教师。那时,我学会了用棒子瓤生土炉子,用塑料布钉透风的门窗,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上门去劝说辍学学生复学。
记得那年秋天的一个雨天,我穿着雨衣雨鞋独自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行进,为的是去离学校3公里以外的苏泗汰二村寻找已经3天没来上学的学生徐国军。深一脚浅一脚好不容易来到他家门口,我一遍又一遍大喊他的名字,始终无人应声。突然,从屋里窜出一条大黑狗,吓得我直往后退。直到这时,徐国军的母亲才听到动静出来把我让进屋里。
在国军母亲眼里,我分明是个“不速之客”,她拉着脸说:“认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行了,我家穷,供不起国军念书了,昨天他就跟姐姐进城打工挣钱去了。”那么小的孩子,哪能就不读书了?“您不用愁钱,学费我来交。”我不甘心地劝道。话音刚落,门后的缸盖慢慢移动,一颗沾着面粉的小脑瓜探出来,是国军,他一下从缸里窜出来,钻进我的雨披下,跟着我回到了教室。
想来,那已经是34年前的事了。
前不久的一个周日,我们这儿又下雨了。偶然间看到的一个场景再次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林西镇寄宿制小学的学生王晶晶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学校,在校门口,她开心地跟妈妈说“再见”,然后打着伞自己走进了学校。接下来的一周,她要在学校吃住,等到周六日再回家。她的妈妈对于她小小年纪独自住校这一点并不担心,她说:“学校学习和食宿条件这么好,没什么可担心的。”是啊,有什么可担心的?2006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这一免费政策扩展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8年9月1日,我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没有谁再因为没钱上不起学而发愁了,更重要的是,国家对乡村教育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有目共睹。自然,像我当初那样上门劝辍学学生复学的事儿也成为了历史。
时光荏苒,我在乡村教育战线上坚守了大半辈子,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巨大变化:学校从简陋破旧的土房到典雅美观的教学楼;教具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多媒体课件;我的工资从每月16.5元的民办教师补助到如今5600多元的工资收入;还有,孩子们上学路上幸福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