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兰察布市异地流动党员有了暖心的“家”

  □本报记者  皇甫美鲜  

  实习生  张舒君

  深秋的呼和浩特寒风瑟瑟,可位于玉泉区云中路西菜园呼市生活锅炉厂院内的两间小平房里却是人头攒动,几十平方米的乌兰察布市外出务工人员综合服务管理局农牧民工第一党支部活动室里,70多名党员坐着小塑料凳,正全神贯注地听着支部书记70多岁老人段登举讲党课。

  听课人群中,兴和县籍39岁的退伍军人王军年轻干练引人注目。他2000年退伍来呼市,目前已经成为煤厂小老板。他感慨地说:“在外奔波多年,逐渐疏远了党组织,如今又回到组织这个家的怀抱,真是太激动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乌兰察布市一直是劳务输出大市,大量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举家涌入呼包两地,目前长期在呼市、包头务工的约有63万人,其中,呼市32万人,包头31万人。

  由于这些务工人员社保关系全在户籍地,每年参保、缴费、年检、报销等需多次往返原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乌兰察布市于2011年成立了市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针对流动党员管理缺位现状,2014年成立了外出务工服务中心临时党委,2016年8月成立乌兰察布市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党委,依托这个平台,广泛开展“党员找党组织”双向寻找活动,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管理局负责人耿晓东感慨地说:“这些务工人员大多住在城乡接合部,要想找到他们,犹如大海捞针。刚开始我们就拉着旗子做宣传,谁也不相信,认为我们是卖保险的,最后我们回到户籍地,从各个旗县村支部开始找,这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从最初的五六个工作人员到现在几十个工作人员,从几十平方米的临时服务中心到现在的管理局,我们的队伍、规模、职能都在逐步走向完善,群众提出来的任何问题和困难,只要我们能做到的,我们都尽量帮助他们实现。务工人员素质低,我们就开展技能培训;他们需要维权,市里就设立了司法机构;许多老党员、残疾人等群众生活困难,市里就设立了工会、残联等机构。务工人员需要什么,市里、管理局及党支部就尽所能提供什么,正是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把流动党员聚起来,使广大外出党员群众的心暖起来,为他们重新‘安家’,并且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恋家’。”耿晓东说。

  “有这个党支部太好了!真的就是给外出务工人员安了一个家,让我们有了主心骨,真是啥事儿都不愁了,只要我们的惠民微信群一通知开会,我和我家老头就算再忙,两人也商量着谁来开会,我今天一大早就从和林盛乐园区坐车来了。” 察右后旗籍57岁的高凤英眼里噙着泪水,激动地说个不停。

  该管理局现下设呼市、包头2个党总支,16个农牧民工党支部、2个机关党支部、1个商会党支部、1个退役军人党支部,74个党小组,通过为流动党员群众提供流动送学、业务代办、就业帮扶、志愿服务、权益维护、困难救助、残疾帮扶、助学扶持、信访服务等15类24项服务为主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了外流党员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说起乌兰察布市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的事,内蒙古名都轩餐饮管理公司董事长、卓资籍42岁王俊虎感慨万分:“我出来在外这些年确实不容易,没文化、没技术,只能选择在饭店打工,坚持干餐饮这行十几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几年,我创办了名都轩餐饮管理公司。别看我现在事业干得小有起色,但感觉在呼市还是个‘外人’,直到我的朋友告诉我第一党支部这个大家庭时,我感觉自己流浪多年终于找到‘家’了。现在我有能力了,为别的酒店招录员工时,我首先会推荐乌兰察布人,因为乌兰察布人现在走哪口碑都不错,吃苦耐劳,留得住!”他表示:“乌兰察布市真的是十分看重外出务工人员,我现在正积极申请入党呢!”

  截至目前,该局共“找回”1956名外出流动党员,累计服务群众66.82万人次,按每人往返原籍每次需花费各类开支最低800元计算,共为群众节约开支5.34亿元,累计推荐7166人就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纪念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80周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收藏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当代启示
乌兰察布市异地流动党员有了暖心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