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紧张的赛前集训和比赛,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二学生王振芳在2018年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中捧回了三等奖。别看刚上大二,王振芳已经参加过两次自治区级大赛,并取得前两名的好成绩,进而被选拔参加全国赛。
近年来,我区职业教育取得可喜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学生参加国家技能大赛都实现了一等奖零的突破。引企入校、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也为市场提供了大批高质量人才。目前,我区中职、高职、本科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构建,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15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4所,构成了12个盟市均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格局。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刘敏丽介绍,学生们在入学后首先开始进行数控车床理论和基础操作学习,绝大部分课程都在实操性很强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进行,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生们一边听理论,一边看老师操作,讲解完就立刻进行实操训练。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们被编入创新班、大赛班、兴趣班、技能提高班等进行软件的研发和深度学习。“从工业设计、加工到设备操作、维修、检验检测,按照产业链的延伸设立的专业形成专业群。学生们掌握了一门技术后,可以根据兴趣在业余时间选修专业群中的其他任意课程,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和推荐他们通过培训和大赛,积极对接产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到毕业时,所有的学生都能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刘敏丽说。
此外,学院和实习单位共同制定的《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办法》建立了“学校+实习单位”“管理平台+实习现场+实习答辩”以及过程考核为重、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考核为辅的顶岗实习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今年9月,这个分类评价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还与内蒙古利丰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探索出“学生→学徒→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入学即为学徒,并实现学徒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的人才培养体系。今年4月,“引企入校,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将企业引入校园,把产品引入课堂,“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订单式”人才和企业都尝到了甜头。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以来,我区已有17所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举办5年制本科职业教育,累计招生7980人。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相衔接的人才成长通道逐步贯通。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赤峰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均在办学中与高职院校签订生源地建设合作协议,通过报考单考单招形式开展中高职联合办学。
2014年,内蒙古工业大学与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联办冶金工程专业“3+2”分段联合培养的高职本科教育。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景顺介绍,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现有在校生4届,学生们前3年完成专科阶段学习,经考核合格后升入内蒙古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颁发内蒙古工业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刘景顺说:“两校不仅可以形成对接共享,在实践与理论和教学资源方面还可以形成互补。学生们既具备了工艺操作和设备维护能力,又能进行生产工艺参数的修订、生产设备的设计、生产技术的研发,通过合作达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