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鱼水情深 共建繁荣

  □本报记者  刘宏章

  2016年4月24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当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中国航天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4月24日设为“中国航天日”。这对阿拉善人来说是无比自豪和无上光荣。

  为了国防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阿拉善额济纳旗“三易旗府”。说起那段搬迁的历史,搬迁户策日玛老人感慨万千:“搬迁时,我们含着泪只带了一些食物、简单的生活用品和蒙古包就离开了家乡。回想起当年艰辛的大搬迁,我觉得阿拉善人的付出是很值得的,中国人千年飞天梦在这片热土上实现了,我为自己所做的贡献感到骄傲。”

  60年来,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已经在阿拉善大地深入人心。在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阿拉善各族群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贡献真情的同时,当地驻军部队也把地方当家乡,把牧民当亲人。他们发扬子弟兵的优良传统,助力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投身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抗灾救灾、医疗支援、扶贫济困等工作,把地方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积极作为,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广泛赞誉。

  倾力生态建设  沙海铺上“国防绿”

  走进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通古勒格淖尔地区一片沙地,放眼望去,茂密成片的梭梭、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在茫茫沙海中铺向远方,生机盎然的景象与远处的漫漫黄沙形成鲜明对比。熟悉这片绿洲的阿拉善当地农牧民都知道,这是由黄高成、李旦生、张新华、李德海4位老兵带领军民18年来种下的,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国防绿”。

  18年前,时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的李旦生在职期间,就组织官兵投入“绿化大沙漠、遏制沙尘暴”的生态保卫战,在沙漠边缘筑起一道道绿色阻沙屏障。退休后,他毅然放弃了回北京安享晚年的生活,留在阿拉善成为卸甲又上马的“治沙司令”。退休后,他把军分区几位退役官兵召集在一起,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四处募集生态建设资金,决心在全盟三旗建立3个大型种植基地,完成万亩绿化。每年一开春,李旦生就背着树苗出现在腾格里沙漠中,这一坚持就是18年。在他的带动下,他的老战友曾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的黄高成、曾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的张新华、李德海都加入了治沙大军。

  多年来,阿拉善军分区党委始终坚持“驻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植一片绿洲,护一片蓝天”,立足驻地生态脆弱、人居环境恶劣,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渴望添绿增色的实际,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机构、组织和企业确立了“共建生态、共育人才”的协作关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植树育人、共圆绿色梦想”为主题的国情教育实践活动。18年如一日地坚守和努力,在大漠书写了军民融合共建共育的绿色传奇。

  在军地播绿行动的感召下,社会各界也纷纷参与其中。18年间,先后有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上交所、大商所、国信证券等36批百余家金融企业、上市公司的近万名员工来到大漠接受国情教育,助力阿拉善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先后有26万军民投入到植树会战中,在茫茫瀚海奏响了一曲曲军民融合携手共建“绿色长城”的感人乐章。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经过军地双方和广大军民的多年艰苦奋战,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生态林”“‘八一’同学生态林”“深圳通信卫星林”“边防军民生态林”等多个共建基地在阿拉善崛起,完成造林16.7万亩,其中12万亩已通过国家验收,达到国家林业部规定的成林标准,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形成了宽4000米、长30000米的绿色长廊。种植的梭梭、沙枣、花棒、刺槐、沙柳、杨柴等9种沙生植物已成规模,形成了令人惊叹、蔚为壮观的“绿带锁黄龙”景观。当地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大幅上升到70%,牢牢锁住了沙漠东移的脚步,也对遏制三大沙漠“握手”和沙尘侵蚀母亲河起到了明显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植树治沙的同时,阿拉善军分区为了强化国防教育,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由主官带头授课,为前来植树的金融界精英普及国防知识,强化国防观念;后来,逐步拓展为“军地义务植树、短期军事训练、深入边防体验、走入牧户调研、实地参观学习、国防专题授课、主题座谈交流、典型事迹报告、文艺体育竞赛”等11种教育形式,使金融精英们的意志品质在艰苦环境中得到锻造磨砺,使“北疆卫士”精神在改革开放前沿得到传播。

  “在阿拉善军民植树治沙的感召之下,我没去之前,觉得是支援当地建设,可去了才发现这不是‘支援’,而是对军民融合发展的‘致敬’。现在每次到阿拉善,我都怀着对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对边防军人的无限崇拜之情。”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办副主任黄路宁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18年来绿色在延伸,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形成的绿色长廊,已成为该盟军政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一抹靓丽见证。

  视百姓为父母  感人故事永流传

  今年3月23日一大早,驻扎在东风航天城的某部队抽选了40多名医疗技术骨干官兵组成“学雷锋便民服务队”,来到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为当地老百姓义务就诊,他们不仅带来了常规就诊的医疗设备,还现场免费发放药品。闻讯而来的当地居民每天把便民服务队围得水泄不通。嗓子发炎的达来呼布镇居民韩学礼闻听消息后早早排队就诊,部队医生给他检查后,根据检查情况提出了治疗建议,并免费赠送了药品。

  近年来,驻扎在东风航天城的部队官兵每年春季都组成便民服务队,为当地居民免费看病。其实,像这样把驻地当故乡、把驻地百姓当亲人的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多年来一直在阿拉善书写。多年来,驻地各部队积极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在资助贫困儿童上学、抗灾救灾、治病救人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一件件拥政爱民的感人故事在大漠广为流传。

  “不能让一只羊死去、一户牧民受损!”2006年3月10日,时任国防科工委某基地党委书记刘克任得知额济纳旗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3户牧民被困在水中的消息后,立即带领有关方面的领导及部分官兵赶赴现场进行救助。刘政委的一声军令,使得3户牧民走出了困境。

  1980年,额济纳旗赛汉桃来苏木孟格图嘎查刚成立时,嘎查没有办公场所,搬迁的牧民没有居所。驻扎在附近的国防科工委某基地铁路十一连和边防三团五营的官兵知晓后,运来了建房的材料,并发动官兵大干了近一个月,为该嘎查建起39间房屋,不仅解决了牧民的住所,还为嘎查建起了办公室。现退休在家的原孟格图嘎查党支部书记南斯勒玛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仍满含感激之情,她说:“如果没有部队的帮助,依靠嘎查牧民3个月也很难建起。”

  由于额济纳旗地处偏远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农牧民患大病就会转院到部队医院治疗,部队也会派遣专家来当地进行义务巡诊、医疗援助和业务指导,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曾任额济纳旗卫生局局长的乌尼尔说:“只要额旗转院到部队医院就医的患者,基地方面一路开通绿色通道,免除一切手续外,还减免30%的医疗费。仅在10余年间,513医院为额旗群众体检数万人次,从死亡线上救活的也有数百人。”

  513医院不仅在医疗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物质上也给予极大的帮助。2004年,额济纳旗中蒙医院刚从旗医院分离出来,医疗器材、设备等方面很紧缺。513医院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给解决了20套病床和价值10多万元的“12孔”手术灯一台,大大改善了该院的医疗设备。

  近几年来,在开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过程中,驻地部队官兵更是积极投身阿拉善经济社会建设。针对阿拉善盟所属各旗距盟府所在地较远,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在空军某训练基地大力支持下,该盟建成3个通勤机场,使该盟各旗实现了融入盟府“1小时经济圈”,乘坐航班8小时内可以到达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的便捷出行;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阿拉善军分区积极参与支持地方脱贫攻坚战,大力开展“四个一”(建一片生态林,帮一个贫困村,援建一所希望学校,团以上干部结对资助一个贫困学生)活动,通过地方“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为贫困嘎查打井1眼,接续对口资助19个贫困户,并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大漠无声,岁月铭记。几十年来,正是这种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使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打造出了多个全国、全区双拥模范城(县)靓丽名片。据了解,截至2017年,额济纳旗已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旗,连续8次被评为自治区双拥模范旗;阿右旗、阿左旗连续7次蝉联自治区级双拥模范旗。如今,随着军民融合发展的持续深入推进,一曲水乳交融、血浓于水的新时代凯歌正在阿拉善大地奏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写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马葡萄牙 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之际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深化中欧中拉务实合作 发出捍卫多边主义强音
广西兴安:晚熟葡萄喜丰收
又见东风卷潮来
鱼水情深 共建繁荣
“扶贫尖兵”一线展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