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农牧民“讲习所”火了

认真听讲。
参加活动。
颁发结业证书。
  ◎文/图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张晓艳  马利军

  以前来培训是“给面子” 如今想参加要“走后门”

  “你们是不知道,这几天我的电话都被打爆了,没想到农牧民积极这么高,好多还是托关系走后门来的,我该不叫谁参加?”鄂托克旗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广校校长黄斌一边挠着乱糟糟的头发,一边“抱怨”道,笑容却在黝黑的脸上开出了花。

  这种幸福的“折磨”始于即将开班的鄂托克旗2018年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虽然距离开班还有一段时间,可是通知一发出,预计300个名额,报名的近400人。这让黄斌等培育工程的执行者喜忧参半,他说:“不能伤了农牧民的积极性,三年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的培训有效果了。”

  2016年,鄂旗开始实行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程,打造新时代的农牧民“讲习所”。培训前对常年从事农牧业生产年龄在18到55周岁的农牧民和具有积极示范带动作用的种养殖大户、农牧民合作社骨干、村嘎查负责人等农牧区的中坚力量进行严格认定,之后进行“综合集中学习+实践观摩学习+后期跟踪指导”一整套培训,实行三年学制,共120个学时。被认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除了参加培训外,还可以优先享受农机补贴、农牧业保险补助等各级政府制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技术结对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政策。

  虽然“诱惑”多多,但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第一届报名人不多,和上级部门申请了200个名额,大多数农牧民都是我以前的老关系,来培训是为了给我‘面子’”,黄斌坦言当时的窘况。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曾提出,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国家政策就是我们的行动方向,我们培训中的第一课都是关于政策理论的,改变思想观念是根本。我一下乡,总是有一堆农牧民问询政策的事儿,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的关键内容。我们的职能就是收集农牧民的问题,反馈给培训专家,专家有针对性地给农牧民教授。”说起国家政策,黄斌这个农技“大咖”头头是道。

  正是得益于对政策的吃透弄懂,再加上一直是本地出了名的“土专家”,黄斌在课程内容的选定上力求理论和实践均衡,“只有来自实地的刺激,才能有效激发农牧民的积极性,又让学员之间相互联合,在买进生产资料卖出农副产品上,相互借力”,黄斌说。

  喷雾器怎么使用,机械怎么发挥最大作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怎么搞,动物疫病防控怎么弄……农牧民多年来林林总总的问题在培训中变成了学习的感触和发展的动力。2018年3月份,2017届学员在赴巴彦淖尔市观摩学习现代农牧业种养殖模式后,写下了一页页感触颇深的观后感。

  “实地参观使我打开眼界,受益匪浅,他们养殖规模大,棚圈建设合理,农牧业科技先进,电商物流方便快捷。相比之下,我们还是有差距的,通过培训我要转变传统观念,”来自棋盘井镇伊克达赖嘎查的李春霞在“学习心得体会”中写道。

  “我最大的感受是要抱团取暖,希望农广校把这种学习观摩常态化,让更多的农牧民受益”,来自蒙西镇碱柜村的王成深有感触地说。

  寒冬的木肯淖尔镇巴音淖尔村,已是滴水成冰。但刘树平忙个不停,不是东家的牛生病了,就是西家的羊有了问题,他是大家眼中的“红人”,很多难题都能解决。

  刘树平是2016年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班的学员,2018年8月完成学制“毕业”。“种了这么多年地,才发现其中的‘道道’多着呢,以前一亩地一个人得种个五六天,现在120亩地两天两个人就能完成,关键是产量还翻了三番;以前养猪,生猪仔的时候都在地上,人也守着,现在安了探头,母猪都有了产床;以前卖个农产品就等着人家来收,现在‘同学微信群’里喊一声,信息立马来了……”刘树平一连用了多个过去和现在画出了一个“逆袭”路线图,学习的成果正是逆袭的强大动力。

  其实,刘树平在2013年便“跟风”成立了鄂托克旗广荣种养殖合作社,但一直没啥起色,合作社就是个“名儿”,随后的几年里,村里好几个合作社选择了主动注销。就在刘树平犹豫的空当,机会来了——他参加了2016年鄂托克旗第一届新兴职业农牧民培训班,一整套培训模式走下来,三年后的刘树平判若两人。

  买化肥时要给黄斌打个电话,买种子的时候要给黄斌发个信息,想扩大发展规模了专门去找黄斌讨个主意,每次黄斌都会让他满意而归。比如他会告诉刘树平:防治病虫害不能过头了,违禁违规的农药不可以用,过度防治不仅会破坏环境,还会增加成本。

  “没有他,没有这个培训班,我哪敢种120亩水地,还养了300头猪200多只羊,今年收入20万元没啥问题。”刘树平把从培训班学来的“窍门”用到了实践中,带动合作社和村民一起致富。2018年,合作社第一次创下收入破百万元的新纪录,刘树平也被选为村民代表。

  “参加了培训班,认识了好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农牧民。同学能交流,老师给指导,胆子大了,底气足了,技术好了,上当受骗少了,弯路也少了。以前说话没分量,现在村民遇到种养殖难题都会找我。刚才还有人打电话让我帮着走后门给弄一个今年培训班的名额。”同为2016级培训班的刘海刚笑着数算出参加培训后的几大变化。

  在同为木肯淖尔镇的乌兰哈达村,刘海刚不仅是致富能手,还是大家的技术指导。他现在还帮扶了一个贫困户,平时进行技术指导,也经常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方式给贫困户卖点农副产品,“政府给钱给东西也有个完了,必须得自己找到致富的门路才行了。”刘海刚说。

  “他们就是身边榜样,是乡村振兴中的一支栓整队伍。我们说话农牧民有时候不听,但是他们说话管用,因为效益就在眼跟前了。培育了他们,才可以真正让现代农牧技术达到最后一公里。”黄斌接过刘海刚的话茬,指出培训的核心要义。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是产出跟过去相比却大为不同,无论是品种、数量、质量,还是生产方式、组织结构、营销手段。通过新时代农牧民“讲习所”,鄂旗成功培育出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创新能力的骨干农民,让“谁来种地”问题得到有效疏解。就如棋盘井镇的伊克达赖嘎查,有劳力400多人,三年间先后有60多人参加了培训,今年与2016年相比,人均收入大幅增加。

  “我现在很焦虑,技术人员少,培育工程进度慢。下一步,我们打算和职业学校合作,培养农村技术员,比如兽医。让农牧民在实用技术上找差距,在产业链上培育职业农民,真正把身份变成一种职业,这样才能真正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采访结束时,黄斌并没有对以上的成就表示出欣喜,而是略有忧心地说出了他的下一个“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兴安盟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为经济发展插上翅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出彩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8版:地方·旗县
   第09版:北疆大学生
   第10版:悦读
   第11版:文摘
   第12版:公益广告
这个农牧民“讲习所”火了
驰骋在发展“快车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