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次感动一生报恩的姜兰云

  □本报记者  刘向平

  初四一大早,姜兰云像往常一样起床就给婆婆做早点,但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做的是羊肉胡萝卜馅饺子。

  她说:“每顿饭吃什么,我都要征求婆婆的意见,软的,硬的,稀的,稠的,她想吃啥,我就给做啥。”

  姜兰云今年60岁,嫁到婆家整整37年。37年来,不管是最初的平房还是现在这套71平方米的楼房,她和丈夫始终与公婆住在一起,从未分开。尽管她的单位也给她分了楼房,就在公婆家对面,但他们从未和公婆分开住。

  她说:“和公婆住在一起,我能天天帮他们做营生,好好孝敬他们,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吃完饺子后,姜兰云依旧拿出那本背面写过字的旧本子,教从未念过一天书的婆婆写字,党章、家庭住址、儿媳的姓名等,85岁的婆婆宋淑兰边写边问记者:“小刘,你看写对了吗?”

  宋奶奶介绍说,她年轻时能背党章,现在记忆力不好了,所以想学写字,把党章一遍又一遍的写下来,不能愧对党对我50年的培养。

  宋奶奶是包头二机厂退休工人,也是多年的优秀党员。她说:“我能活到今天,全托儿媳妇的福,她照顾得可细致了,洗衣、做饭、搓澡、按摩,家里家外所有的活儿都是她干。怕我闲在家里没事做,每天不是搀扶我下楼遛弯儿,就是在家里教我写字,陪我看电视,看哪个台,看什么节目,都依着我。”

  其实,姜兰云依着婆婆的不仅有口味和喜好,还有习惯。

  “婆婆习惯早睡,晚上一到9点,我就把她扶到床上,盖好被子,再倒一杯水放在床头,然后我也关了灯回屋睡觉,可是,那么早有时也睡不着,我就再悄悄回到客厅,把电视调成静音,继续看我的无声电视。”姜兰云笑着说。

  有人说,孝敬公婆一年几月不难,难的是几十年的坚持,但姜兰云做到了。

  “长期这样,你不觉得太辛苦太委屈了吗?”记者问。

  “辛苦是辛苦点,但打心眼儿里没觉得委屈,公公因脑梗8年前去世,我丈夫去年也因心脏病去世了,孩子在北京,孝敬婆婆是最应该的事儿。”

  说起老伴儿住院那3年,少言寡语的宋奶奶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老头子卧床不起,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就是我这个儿媳妇天天屎一把尿一把伺候着,即便是亲生儿女也不见得能做到,何况是3年天天这样,就连医院的人都不相信她是我儿媳妇,以为是女儿。”

  伺候完公公,紧接着就是伺候丈夫,现在家里只剩婆媳两人了。这个年,人数减少,温情依旧。

  “妈,中午想吃啥?12点了。”姜兰云问。

  “吃鱼吧,再蒸点米饭。”宋奶奶回答。

  于是,采访由客厅转到了厨房。

  “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多年一直对公婆这么好?”

  “可能是因为一次感动吧,记得1983年我刚生完孩子,全身疼得坐不起来,婆婆就爬在床上把自己当垫子,让我靠在她身上,那一刻,我就发誓要用一辈子时间来照顾她。”姜兰云噙着眼泪,哽咽地说。

  一次感动,一生报恩,身为儿媳,终身孝顺,这就是姜兰云一直坚信的人生哲理。

  姜兰云介绍说,她和丈夫都是包头二机厂的大集体工,挣得少,那些年又供着孩子上学,没有余钱买这买那,但只要市面上有新鲜的好吃的东西,她都会给公婆买。

  60岁的姜兰云用37年的时间孝敬现已85岁高龄的婆婆,在整个社区被传为佳话。邻居赵俊认为,姜阿姨的身体力行,为我们这些年轻人上了一堂鲜活的敬老孝老课,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老人,还要关爱更多需要关爱的老人。

  “我每月能领到2000多元退休金,又有这么孝顺的儿媳妇,再多活几年,好好享受党的温暖和儿媳妇的照顾。”宋奶奶高兴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脱贫攻坚
   第06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疆大学生
   第10版:悦读
   第11版:文摘
   第12版:公益广告
有困难就找‘山丹花’服务队
这个春节,阿尔山冬季旅游异常火爆
“一亩薯”的能量
易地扶贫搬迁 让乡亲们更有奔头
团结新村的采摘乐
“内蒙古,卡莎莎”
一次感动一生报恩的姜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