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月十五看蹩鼓

  □曹文生

  到了正月十五,年味还没有消失。

  十四这天晚上,洛川县城的四个角落,都搭起了灯棚,每一个灯棚里都摆设起各种各样的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譬如肥猪拱门啊,猪八戒背媳妇啊,都给这个猪年,带来了生机,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洛川县城的灯会,名声在外,乡下的男男女女,都赶来了。他们来城里,也不过是来看一看灯笼,猜一猜谜语。你看,一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灯笼上的谜语,先是沉思,再是喜悦,然后冲台上的人说:“爷爷,额(我)猜出来了!”之后,领了红包,去母亲面前炫耀,一个乡下孩子的童年,都留在灯棚里。

  这天夜里,出租车也不通行了。街道上,人挨人,腿碰腿,把一个辽阔的县城,硬是塞得满满的。许多孩子,走着走着就不见了,大人着急忙慌地去找,听见一个声音传来:“爸,我在这儿呢!”大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然后一家欢喜,手牵着手,再也不敢分开了。

  十四夜,注定不会太安静。

  许多人,转完灯棚,就去吃火锅。一家人,坐在一起,说着今天红火的日子,说着有意思的话题,这一顿饭,吃得其乐融融,然后,他们开始去亲戚家留宿。

  第二天,天一亮,洛川县城就热闹起来。扭秧歌的人,一大早就来了。有踩高跷的,有拿着扇子摇摆的。这些不过是铺垫,真正的开胃菜,还没有上演。

  “来了,来了。”

  越来越多的呼喊声,穿越人群,落在人的耳朵里,但是,咚咚几声,所有的声音都不见了,整个喧闹声,都被这咚咚的声音,盖住了,蹩鼓来了。

  在中国,安塞腰鼓、凤阳花鼓、开封盘鼓和洛川蹩鼓,是我最认可的鼓舞艺术形式,其中,安塞腰鼓已经被刘成章先生描写得活灵活现,被天下人所知道,而与它不远的洛川蹩鼓,却少了这个的待遇,它默默无闻,暗地里憋了一口气。

  你看,一群虎腾腾的后生,来了。

  他们腰里缠绕着鼓,再看他们,头包战巾、背插战旗、腰系战裙、腿扎裹带,这穿戴,多像舞台上的武生打扮,每一次跳动,这身后的黄旗,呼呼生风,左右摇摆,他们或持锣、钹,只听见整个洛川大塬上,“咣咣咣”“咚咚咚”,一切都沉寂在这种声音里。

  这声音太震撼了,以至于天地间再也藏不住别的声音了,很多孩子,没见过这阵势,胆子小一点的,居然吓哭了。我从没见过,这么有激情的鼓舞。

  我旁边是个白胡子老大爷,我问他:“大爷,这鼓舞为啥叫蹩鼓啊?”大爷一笑说:“你看,这些后生,是不是在敲鼓的过程中一直蹦跳不停?”我仔细一看,就是觉得他们一直蹦跳,“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我们才叫它蹩鼓。”听大爷一指点,豁然开朗。

  来看蹩鼓的人越来越多,县城的人流像潮水一样,蹩鼓往哪个方向走,这人流就涌向那里,洛川城里,黑压压的都是人。

  忽然,人群里打开一条通道,只听见大鼓隆隆,钹锣齐鸣,你再看,鼓手们东蹦西跳,左冲右扑,如古代士卒拼搏冲杀,给人一种古战场重现眼前的感觉。一会儿“白马分鬃”、一会儿“蝎子拧尾”,运动整齐划一,并不单调。一路上,这蹩鼓,呈现出不同的动作,让观众不时地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尖叫声。

  记得刚来洛川时,就对洛川蹩鼓痴迷,我一直不了解,这鼓舞怎么这么阳刚和激越,后来,听县作协主席给我说,这蹩鼓是由秦国的军阵演变而来,它是反映古代战斗生活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后与当地民间祭祀祈雨活动结合起来,既庄严,又生动,让洛川蹩鼓成为一种文化遗产。

  “咚咚咚”,这蹩鼓队走向县城的另一个街道,又引来另一阵呐喊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北国风光
   第06版:文艺评论
   第07版:文化
   第08版:彩虹
春日颂
寻找春天
最逗肥猪灯
家乡苣荬菜
正月十五看蹩鼓
沁园春·答友人
李可染画院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