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筑成垒雄姿在 依山取势石墙曲

——领略内蒙古境内长城的工程和建筑
鄂尔多斯市秦长城遗址
长城周边贸易图(明代)
明代九边图(局部)
赤峰市金界壕遗址 (本版图片均由内蒙古文物学会提供)
阴山秦长城遗址
  用心体味 千年沉淀的 旷世奇观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文明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内蒙古拥有丰厚的长城文化资源,调查总长度7570公里,现存战国(赵、燕、秦)、秦、汉、北魏、隋、北宋、西夏、金、明等11个历史时期的长城遗址。

  2016年10月,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之际,本版精心策划、倾力推出“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报道。从同年10月28日刊发首期《赵北长城千年风雨藏阴山》,至今已刊发8期,先后对赵北长城、金界壕、明长城、秦汉长城、北魏长城、燕北长城、隋长城、北宋烽燧线进行多角度、全景式的报道。2年来,记者走进草原深处,触摸遗留在草原上的文化印记——金界壕;登上海拔2000米的阴山山脉,遥望随山势起伏绵延不绝、东西相望不见首尾的秦长城;驱车在茫茫戈壁中,探寻汉代居延边塞、烽火台、城障;行走在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高原,寻找极其珍贵的北宋烽燧线……采访累计行程约3000公里,采访了10余位有关专家学者和基层的长城保护人员,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力求挖掘长城文化的深厚内涵,。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报道至此结束,但我们探寻长城文化遗址的脚步不会停止。——编者

  

  □本报记者  阿荣

  在阴山西段,向一目荒旷的山麓望去,嵯峨的山巅上是蜿蜒千回的石筑城墙。在草原深处,草浪翻涌,远山绰约,一条突兀的土筑长城绵延不绝。内蒙古境内长城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史上不朽的瑰宝。

  夯土筑墙  垒石平砌

  “通过内蒙古长城调查队和基层长城考察人员的实地考察,基本掌握了内蒙古境内长城的建筑结构。”内蒙古文物学会王大方说。

  “内蒙古境内长城或以不规则的石块垒砌成石墙,或用版筑夯为土墙。”王大方说。包头市固阳县色尔腾山山脊上存留一段秦长城,便是就地取石块垒砌而成。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的战国和秦汉长城遗址,有石块垒砌的石墙和版筑夯的土墙。

  内蒙古境内的战国赵、燕长城均采用版筑夯土的方法修筑,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筑城方法。所谓版筑就是两版相夹,内填粘土或灰石,一层一层地用杵夯实。用这种方法筑的土墙就是版筑夯土墙。战国时期版筑的夯土墙,夯层较薄,为9-10厘米。到汉代夯层逐渐加厚,为10-12厘米。长城土墙底宽顶窄,顶部宽度一般为墙宽的四分之一。

  “战国时期的长城大部分是夯土墙,也有石块垒砌的石墙。秦汉时期的石筑墙,比战国时期前进了一步。从固阳县北部的秦长城和察右前旗呼和乌素的汉代长城的石砌墙来看,均采用比较规则的片石垒砌。虽然用的是毛石,但是在上下两层石块之间勾缝,石墙直立而起,高达5米。这样的石筑城墙,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王大方说。

  据有关专家介绍,明朝在建筑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修筑长城所用的建筑材料除了土、石之外,还使用大量的砖。砖石砌筑的城墙、敌楼、城门等,均以条石作基础,砌筑到离地面1米多高,上面再砌大城砖。由于砖的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便于施工,所以就用来砌筑城墙的上层。这样的结构更加坚固,又能抗御自然侵蚀。

  记者在清水河县明长城遗址看到,墙基用经过锤凿加工平整的大条石砌筑,内部填满土和石块。墙基以上的墙身用大城砖砌成,外砖内土,白灰勾缝。城墙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石灰勾缝。墙面陡峭处砌成梯道,以便上下。墙顶内侧用砖砌成高1米的“宇墙”,也称“女墙”,以保护巡逻士兵的安全。外侧则用砖砌成高2米的“垛口”,即“雉堞”。垛口上部有一小口,称“瞭望口”,下有一小洞,叫射孔。城墙顶上有排水沟,用来排除墙面上的雨水。还有一条长长的石槽伸出墙外,叫“吐水嘴”,以防雨水冲刷墙身。

  为使城墙坚固,发挥防御功能,历代都非常重视建筑质量。石筑长城先要找平地基,垒石平砌,上下咬缝,以避免塌陷。明代砖石合筑的长城对质量要求更为严格,所砌条石、城砖都是平行的,墙缝笔直。内蒙古南部的明长城有相当段落是版筑土墙。这种城墙也很坚固,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遗迹至今尚存。 “蒸土筑城”就是以胶泥为主,掺石灰、细沙,加水发酵,搅拌捣匀,然后铺筑,待稍微干燥,用平夯打实,再铺第二层。因生石灰遇水后释放出大量热量,故名“蒸土”。因用蒸士筑城坚固耐久,故后来在有条件的沙漠地带修筑长城也采用了“蒸土”。

  工程复杂  分段包修

  在古代,今内蒙古地区人烟稀少、交通运输困难,因此在这里修筑长城是一项十分艰辛且复杂的工程。

  修筑长城的主力是戍边的士卒。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始皇北逐匈奴后,以戍边的三十万大军修筑长城,历时九年完成。据《金史·张万公传》记载,金修西南、西北路,沿临潢到泰州的界壕,是以三万士卒连年施工才告竣。金章宗承安年间所补筑的西北路长城的女墙副堤也是由戍军完成。王国维《金界壕考》引用《金史·独吉思忠传》曰:“承安三年改西北路招讨使。初,大定间修筑西北屯戍,西至坦舌,东至胡烈么,凡六百里。中间堡障,工役促迫,虽有墙隍,无女墙副堤。忠思追缮,用工七十五万,止用屯戍军卒,役不及民。”独吉思忠主持修筑金界壕六百里,虽只修建了女墙副堤,就用工七十五万。独吉思忠使用屯戍军卒劳役,未劳民力。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时修筑长城除动用几十万军队外,还征调了五十万左右的民夫。北魏“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隋大业三年在今内蒙古境内 “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修筑长城时,征调了丁男达一百余万。

  “古代修筑长城,先要进行规划设计而后才进行施工。在今内蒙古地区修筑长城,由于当时这里人烟稀少,交通运输困难,所以工程十分艰辛和复杂。为了便于管理,保证质量,加快工程速度,历代多采取‘分段包修、各负其责’的办法。明代长城就是由管辖长城的九边各镇分段承包修筑起来的。内蒙古境内的明长城当时属山西、延绥、大同三镇所管,其修筑也是由三镇分别负责。《偏关志》载,‘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总兵王玺建,东起老营丫角山,西抵黄河老牛湾,南折黄河崖抵河曲县石梯隘口,延袤二百四十里。’这说明位于清水河县南部的偏关大边由山西总兵包修。”王大方说。 

  据《历代长城考》记载,在今准格尔旗南的紫城岩,是明成化七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所修边墙的一部分。今乌兰察布市南的明代外边属大同镇管辖,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宣大总督翁万达所修。据《明史》记载,“先是翁万达之总督宣大也,筹边事甚悉。……乃请修筑宣大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翁万达在任宣大总督时,提出修筑方案。大同宣府两镇,计修长城一千六百六十九里,翁万达在任期间完成八百里。因大同外围地势平旷,最为难守,又在边墙外挖壕堑,壕外又种树木。

  筑城设防  用险制塞

  利用自然山体的险阻筑城设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故“因地形,用险制塞”是蒙恬修筑秦始皇长城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方法。这一原则和方法为后代所普遍采用。

  固阳县秦长城就是秦大将蒙恬利用阴山的险峻地形修筑的。这条长城沿山脊内低外高而筑, “固关”建在固阳县康图沟峡口之处,既能控制险要,亦可节约人力与材料。和林格尔县南杀虎口的明代长城,也是沿山脊修筑。因山脊本身就好似一堵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长城,就更加险峻了。这种建在山脊上的长城从外侧看,非常陡险,但内侧却比较平缓低矮。这样既可以提高防御能力,又利于士卒上下。

  山险墙,劈山墙,也是利用自然山险或将悬崖绝壁劈削而成。山险墙是利用高山的险阻、嶂壁为墙。在武川县南部和卓资县北部的大青山山谷里的“当路塞”,就是汉代利用高山谷口修筑的山险墙。劈山墙是利用险峻的山岭,顺山势加以人工劈削而成。如清水河县老牛湾的明代长城,从阎王鼻子至黄河岸边的一段就是劈山墙。

  置关建塞,修筑烽燧、堡戍等,也要选择地形,因地而建。宋代《武经总要》曰:“唐法,凡边城候望,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说明修建烽燧也要利用地形,建在高山之上,便于四面了望。

  修筑长城多为因地制宣、就地取材。由于长城沿线地理情况不同,有高山峻岭,也有沙漠戈壁、黄土高原,为了避免长距离运输,节约人力物力,明代之前修筑的长城在山区均采用石块,在平地则用黄土。固阳县色尔腾山全是岩石,其上的秦长城,便是就地取石块,垒砌而成。察右后旗、四子王旗、达茂旗草原上的金长城,均为夯土筑墙。明代修筑长城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土、石、砖、瓦、石灰等。这些建筑材料从何而来?就近地方设采石场、窑场,烧制砖、瓦、石灰。在清水河县板申沟村、福兴沟村的明长城脚下,曾发现明代的采石场遗址。“板申楼”的红色基石,就是来自板申沟村的红石头沟采石场。

  “在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的高原修筑长城是极其困难的。在清水河县,有一段从海拔1700米的柏杨岭经红门口至老牛湾的明长城,沿线高山陡立,深沟万丈,地形十分险峻,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古代,其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王大方说。

  据记载,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加快工程进度,筑城工匠在实践中创造出一些办法,如在运送大石上山时,采用滚木和撬棍,并安装绞盘,把大石运上山去。在深沟峡谷处则采用“飞筐走索”的办法,就是将料装在筐内,从绳索上滑到对岸。在比较平缓的地带搬运砖石、灰土等,主要靠人背肩扛、筐挑、杠子抬、人工传递运送等。此外,还利用驴和骡子运送砖石和石灰。

  内蒙古境内土筑烽火台遗址较多,那么土筑的烽火台是如何修筑的呢? “先把泥土运到台址附近,然后修一条栈道,人们推车抬筐把土从栈道上运到台址处,填土夯筑。随着烽火台一层一层加高,栈道也相应地加高、延长。烽火台完工,拆除栈道。”王大方说。

  修筑烽火台,还采用绑扎脚手架的方法。人登上脚手架,逐层填土,夯筑成墩。记者在乌兰察布市隆盛庄镇明代土筑烽火台遗址看到,墙体留有碗粗的圆孔,有的是上下交叉孔,有的则为一排排圆孔,一层又一层直到顶上,这就是绑脚手架留下的痕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领略内蒙古境内长城的工程和建筑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北国风光
   第06版:文艺评论
   第07版:文化
   第08版:彩虹
版筑成垒雄姿在 依山取势石墙曲
往事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