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很小的时候,有一只神奇的摇篮,神奇的摇篮,那是一副雕花的马鞍,伴我度过金色的童年……”这首享誉海内外的歌曲《雕花的马鞍》,用质朴的语言唱出了蒙古族同胞对马鞍的殷殷情怀,马鞍,是他们一生都为之割舍不下的迷恋和牵挂。
“我是蒙古族,生在马背上,长在马鞍上,我就是喜欢马,喜欢马鞍,喜欢和马有关的一切物品。”说这句话的,是在呼和特市塞上老街开着一家古玩店的王殿和。
王殿和今年74岁,通辽人,“我8岁开始骑马,一直到16岁还是一年级。不学习,一天到晚就是待在马背上,在草原上疯跑。”说起马,王殿和流露出向往之情,眼神不自觉地飘向他收藏的众多马鞍和马具上。
王殿和从1989年开始收藏与马有关的老物件,迄今近30年,共收藏了400多副马鞍、100多对儿马镫以及众多的马嚼、马铃、马棒、马印、马笼头、马绊等马具。
在他的古玩店里,马鞍和马镫被摆放在玻璃柜里,其他的马具或挂在墙上,或拴在房梁上,一眼望去,满满都是和马有关的物件儿。
王殿和说,他收藏的400多副马鞍都是百年以上的老马鞍,造型有羊尾、驼峰式的,也有大包、小包型的,材质都是用树根雕刻成的,有水柳根、榆树根、枣树根、杏树根的等,这样的树根做出来的马鞍结实,汽车也压不烂;马鞍图型有掐丝珐琅、错金错银、象牙镶嵌、手工雕刻的等。年代最早的是明代阿拉善公主马鞍,最晚的是民国马鞍。
对明代阿拉善公主马鞍,王殿和视若珍宝。
越是珍贵的东西,往往越来之不易,回忆起淘到这副马鞍的过程,王殿和感慨万千。
“2000年的时候,我听说阿拉善盟一户牧民家里有副明代马鞍,就兴匆匆的赶去了。到后了解到,这户牧民家祖上是王爷,这副明代马鞍就是祖上一位公主用过传下来的,并且马镫、马褥子等都齐全。”王殿和说,他一见到这副马鞍就打心眼儿里爱得不行,“工艺太讲究了,掐丝珐琅的,马鞍上所有颜色都是用矿物质配制的,红色是珊瑚粉调配的,白色是珍珠粉调配的,蓝色是蓝宝石调配的,绿色是绿松石调配的,太漂亮了,所有颜色调配好后镶进去再烧,工艺很复杂……”
可是,王殿和强烈的购买欲望被这家男主人泼了凉水:“宁死也不卖。”第一次就这样无功而返。因为实在是喜欢这副马鞍,不甘心的王殿和此后又连续两次从呼和浩特市跑到阿拉善盟向这户牧民家表明心意,但是终未能如愿。
就在他抱憾打消了购买念头的时候,事情突然出现转机,这家女主人给王殿和打来电话,称准备出售这副马鞍。王殿和未及多想,第4次启程奔赴阿拉善盟。原来,这户牧民家的外孙女考上了名牌大学,急需用钱,四处筹措不上,无奈之下决定出售这副马鞍。这一次,王殿和不仅心愿得偿,而且还同时淘回了3副白铜马鞍。
现在,展柜里众多的马鞍中,这副颜值出众的阿拉善公主马鞍作为镇店之宝,被摆放在C位,骄傲地接受着南来北往的人们行注目礼。
在内蒙古,王殿和可以说是较早开始收藏马鞍以及马具的藏家了,他收藏的马鞍样式精美、配件齐全、历史久远,在收藏圈很有名气,很多人曾高价求购他的马鞍,都被他一口回绝了。他说,老马鞍是历史活教材,现代的马鞍制作得再精美,也不及老马鞍有份量。
蒙古族人的天性里对马有着恰如血脉亲情一般的特殊感情,马鞍、马镫、马嚼、马铃……一切与马有关的物品,都无比珍视。
收藏马鞍的同时,王殿和也收藏了很多马镫,有辽代、金代、元代的,也有明代、清代的,其中年份最久远的两个辽代马镫分别是男女使用的单腿镫。记者在展柜里看到,这对儿大小不一样的单腿镫均为铁质,由于久不使用,已经锈迹斑斑。单腿镫的旁边,是几对顶端为龙头造型、且有着很多小孔的马镫。王殿和说,这些是龙头镫,古代官员专用的,龙头镫按孔的多少又分为九孔镫、八孔镫、七孔镫、六孔镫等,孔的多少代表着官员等级的高低。
古时候等级森严,规定老百姓只能使用无孔的铁质马镫,有钱的官宦人家使用的是青铜马镫或者有孔的铁质马镫,铁质马镫上不仅有孔,还错金错银,非常漂亮。
王殿和给记者展示了一对儿清代7孔铁错金马镫,顶端为两个相背对称的龙头造型,开口,两龙头中间有一个错金的“寿”字,龙嘴里嵌着一颗活动的钢珠。“这是四品官员使用的马镫,马跑起来时,钢珠会发出像口哨一样的‘咻咻’声,据此可以测定风速和马速。”王殿和说。
而那些作为小物件儿的马嚼、马铃、马棒、马笼头、马绊等,在王殿和眼里,也具有和马鞍、马镫同等的价值,尽力收集着它们,一样儿都不能少。
王殿和已年逾古稀,在呼和浩特市定居了50多年,但是,他依然怀恋着大草原,心中经常回想起儿时在马背上的欢乐时光。为了延续这份欢乐,很多年来,身体健硕的王殿和只要有时间,就会去朋友开的马场里骑上几圈马,体味策马奔腾的豪情。
马和与马有关的一切,已经成为王殿和挥之不去的草原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