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乌珠穆沁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光彩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西乌珠穆沁旗积极落实非遗保护的政策方针,精心组织本地非遗展示活动,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人才培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绚丽的光彩

  洁白的蒙古包是凝固于空间的历史;乌珠穆沁长调是流淌了千年的民族文化;精美而斑斓的乌珠穆沁服饰是镌刻在人们身上华丽的记忆……西乌珠穆沁旗具有“摔跤健将摇篮”“蒙古搏克之乡”“蒙古长调之乡”“民族服饰之都”“游牧文化之源”“中国白马之乡”之美誉,蕴涵着灿烂的民族文化。近年来,该旗通过各界共同努力,已建立了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现有乌珠穆沁婚礼、蒙古包制造技艺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珠穆沁婚礼、乌珠穆沁服饰、乌珠穆沁长调等13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珠穆沁搏克、乌珠穆沁祭祀、乌珠穆沁伊如勒等21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了使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该旗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传承的同时,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梳理线索,积极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传承人的口述,认真记录、整理、登记造册、入档,目前,该旗文化馆存有40盘光盘资料、300多份影像资料。与此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在动态整体性保护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并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让民族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了解非遗文化、认识非遗文化魅力,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深厚西乌文化底蕴的独特“符号”。以赛事活动、专题会议、表演展示、游客体验等为载体,该旗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地域特色文化,连续几年开展“乌珠穆沁长调”大奖赛、“乌珠穆沁服饰” 表演赛、“乌珠穆沁伊如勒”比赛、“阿拉泰之颂”长调晚会、“罕水之音”呼麦大赛、“苏和的白马”马头琴演奏大赛等众多大型赛事活动,广泛发现、挖掘、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传承和发展工作。同时,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培养了10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到了有计划培养、逐步扩大普及面。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还在创作上展现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独具特色的乌珠穆沁非物质文化展现在舞台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地方·旗县
   第10版:悦读
   第11版:文摘
   第12版:公益广告
“我在扎赉特旗有一亩田”
科左后旗 生态扶贫入选 全球最佳案例
■信息吧
苏尼特草原桃花朵朵开
玉泉区老旧小区改造为幸福生活提质
西乌珠穆沁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光彩